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3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模型 | 第13-16页 |
·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和模型 | 第13-15页 |
·住宅区位和市场理论 | 第15-16页 |
·住房保障理论 | 第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 第16-21页 |
·非发达国家住房保障特点 | 第17页 |
·发达国家住房保障制度特点 | 第17-19页 |
·国外住房保障制度的经验与启示 | 第19-21页 |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及评价 | 第21-25页 |
·关于人口迁移方面的研究 | 第21-22页 |
·关于暂住人口住房方面的研究 | 第22-23页 |
·关于住房保障方面的实践探索 | 第23-25页 |
·研究内容、结构、方法及数据 | 第25-30页 |
·研究内容和思路 | 第25-27页 |
·研究方法 | 第27-28页 |
·数据说明 | 第28-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页 |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和不足 | 第30-31页 |
·研究的可能创新 | 第30页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0-31页 |
第二章 乌鲁木齐市暂住人口住房状况描述 | 第31-45页 |
·相关人口概念的界定 | 第31-32页 |
·调查样本家庭状况描述 | 第32-34页 |
·调查样本的民族和性别状况 | 第32页 |
·调查样本的年龄和户籍状况 | 第32-33页 |
·调查样本的家庭就业和从业状况 | 第33-34页 |
·调查样本的教育程度和家庭状况 | 第34页 |
·调查样本的暂住年数和今后打算状况 | 第34页 |
·调查样本经济状况描述 | 第34-36页 |
·调查样本的收入状况 | 第34-35页 |
·调查样本的支出状况 | 第35-36页 |
·调查样本住房状况描述 | 第36-38页 |
·调查样本住房来源和住房结构状况 | 第36页 |
·调查样本住房形式状况 | 第36页 |
·调查样本住房条件状况 | 第36-37页 |
·调查样本交通条件和租金状况 | 第37-38页 |
·调查样本住房变动状况及选择租住城乡结合部原因 | 第38页 |
·调查样本住房需求状况 | 第38-41页 |
·购房意愿的描述 | 第38-39页 |
·购房影响因素的排序 | 第39-40页 |
·调查样本的住房租赁状况 | 第40页 |
·租房影响因素排序 | 第40-41页 |
·调查样本住房满意度状况 | 第41-43页 |
·调查样本对住房条件满意度状况 | 第41-42页 |
·调查样本对住房条件对比满意度状况 | 第42页 |
·调查样本对住房问题与其他社会保障问题对比状况 | 第42-43页 |
·调查样本对住房政策的了解状况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暂住人口住房条件评析 | 第45-55页 |
·基于暂住人口贫民窟发生率的 Logistic 模型 | 第45-50页 |
·贫民窟发生率的概念及变量的选择 | 第45-46页 |
·模型变量的描述 | 第46-47页 |
·模型的运行结果 | 第47-49页 |
·模型影响因子的作用分析 | 第49-50页 |
·乌鲁木齐市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住房条件对比分析 | 第50-55页 |
·住房条件评价体系的建立 | 第50-51页 |
·指标的解释 | 第51-52页 |
·指标权重确定 | 第52-53页 |
·乌鲁木齐市暂住人口住房条件评价结果及其分析 | 第53-55页 |
第四章 暂住人口与房地产市场相关问题分析研究 | 第55-61页 |
·基于响应的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暂住人口住房市场机理分析 | 第55-57页 |
·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 第55页 |
·构建暂住人口住房租购市场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指标的选择 | 第55-56页 |
·PSR(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暂住人口住房租购市场机理分析 | 第56-57页 |
·暂住人口与房地产市场相关性分析 | 第57-61页 |
·暂住人口对房地产供给的影响 | 第59页 |
·暂住人口对房地产需求的影响 | 第59页 |
·暂住人口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 第59-61页 |
第五章 对策建议 | 第61-74页 |
·我国住房保障制度评述 | 第61页 |
·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 第61-62页 |
·建立住房保障体系的指导思想 | 第62-64页 |
·公平、公正、公开性 | 第62页 |
·可量化 | 第62页 |
·法定化 | 第62-63页 |
·科学性 | 第63页 |
·因地制宜 | 第63页 |
·系统性 | 第63-64页 |
·住房保障体系建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64-65页 |
·建立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需采取的措施 | 第65-69页 |
·完善的住房保障制度 | 第66-67页 |
·保障性住房的开发经营与管理选择 | 第67页 |
·保障性住房的运行模式优化 | 第67页 |
·保障性住房资源的整合 | 第67-68页 |
·住房保障途径多元化 | 第68-69页 |
·构建乌鲁木齐市住房保障体系的若干思考 | 第69-71页 |
·乌鲁木齐市保障住房惠及范围以户籍人口为主 | 第69-70页 |
·乌鲁木齐市住房保障体系建立的潜力巨大 | 第70页 |
·理顺住房保障应与其它社会保障的关系,发挥住房保障功能 | 第70-71页 |
·乌鲁木齐市暂住人口住房开发模式 | 第71-74页 |
·住房保障开发模式对比分析 | 第71-72页 |
·乌鲁木齐市暂住人口住房改造模式的探索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74-76页 |
·乌鲁木齐市暂住人口的经济收入不稳定是影响其住房状况较差的主要原因 | 第74页 |
·影响乌鲁木齐市暂住人口贫民窟发生率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社会特征 | 第74-75页 |
·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住房条件有较大差距 | 第75页 |
·中高收入暂住人口对乌鲁木齐市房地产市场的影响显现 | 第75页 |
·解决暂住人口住房问题任重而道远 | 第75-76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76-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作者简介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