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问题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 第10-12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14页 |
2 城市贫困群体的基本理论 | 第14-23页 |
·城市贫困的界定、划分及其测量 | 第14-16页 |
·贫困的含义 | 第14-15页 |
·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和一般贫困 | 第15-16页 |
·贫困标准的界定及其测算方法 | 第16页 |
·城市贫困群体产生的原因 | 第16-18页 |
·“社会排斥” | 第16-17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公有制企业的解体 | 第17页 |
·全社会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衡 | 第17页 |
·社会保障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 第17-18页 |
·贫困群体自身的因素 | 第18页 |
·城市反贫困的意义和作用 | 第18-20页 |
·反贫困是维持人们“可持续生计”的基础 | 第18-19页 |
·反贫困是应对社会剥夺的根本途径 | 第19页 |
·反贫困是消除社会排斥的有效手段 | 第19-20页 |
·国内外城市“反贫困”的主要社会政策 | 第20-22页 |
·西方国家的社会政策 | 第20页 |
·解决贫困群体问题的国内政策 | 第20-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3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的基本情况 | 第23-35页 |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规模 | 第23-25页 |
·西安市城区贫困标准测算 | 第23页 |
·西安市城区绝对贫困群体规模 | 第23-24页 |
·西安市城区相对贫困群体规模 | 第24-25页 |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的人员构成 | 第25-27页 |
·国有、集体企业贫困职工成为贫困群体的主体 | 第25页 |
·文化程度低 | 第25-26页 |
·年龄多集中在青壮年 | 第26页 |
·多数人专业技能水平低 | 第26-27页 |
·残病人群占贫困群体比重大 | 第27页 |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的生活现状 | 第27-32页 |
·家庭收入低 | 第27-28页 |
·消费水平低 | 第28页 |
·膳食结构不合理 | 第28-29页 |
·住房条件改善缓慢 | 第29-30页 |
·教育费用支出高低不一 | 第30-31页 |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少 | 第31-32页 |
·看病难问题突出 | 第32页 |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的发展趋势 | 第32-34页 |
·收入增速缓慢 | 第32-33页 |
·贫富差距有拉大趋势 | 第33页 |
·物价上涨加重了城市贫困趋势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4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的致贫原因 | 第35-41页 |
·计划经济体制的解体导致的贫困 | 第35-36页 |
·劳动力市场就业的障碍与排斥 | 第36-37页 |
·贫困群体家庭负担重 | 第37页 |
·非正式的社会支持网络的缺失 | 第37-39页 |
·家庭支持的缺失 | 第38页 |
·家族支持的缺失 | 第38-39页 |
·社会关系“圈子”中的支持缺失 | 第39页 |
·某些特殊类型的城市贫困家庭也易于陷入贫困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5 西安市城区反贫困的政策及其存在的问题 | 第41-50页 |
·西安市救助困难群众的政策 | 第41-43页 |
·社会保障制度 | 第41-42页 |
·全面推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 | 第42页 |
·建立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的长效机制 | 第42页 |
·廉租住房政策 | 第42-43页 |
·临时救助办法 | 第43页 |
·动用价格调节基金补贴低收入群体 | 第43页 |
·相关就业政策及法规 | 第43-44页 |
·增加失业人员的再就业补贴 | 第43-44页 |
·税收优惠政策多 | 第44页 |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的自救情况 | 第44-47页 |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的就业结构 | 第44-45页 |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就业的具体情况 | 第45-46页 |
·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的择业心理趋向务实 | 第46-47页 |
·西安市城区反贫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7-49页 |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面窄 | 第47页 |
·廉租房制度缺乏资金,配套设施不完善 | 第47页 |
·再就业缺少资金、场地与有效指导 | 第47-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6 解决西安市城区贫困群体问题的思路 | 第50-58页 |
·以政府为主导的社会政策 | 第50-54页 |
·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 | 第50-51页 |
·加强对城市贫困群体的法律制度建设 | 第51-52页 |
·组织对贫困群体的职业技能培训 | 第52-53页 |
·建立有效的廉租房政策保障 | 第53-54页 |
·企业应积极加大对贫困群体的帮扶力度 | 第54-56页 |
·国有企业改“减员增效”为“稳员增效” | 第54页 |
·加快发展我市第三产业,缓解劳动力供求失衡的矛盾 | 第54-55页 |
·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要容纳更多人就业 | 第55-56页 |
·积极挖掘社区服务功能 | 第56页 |
·发挥好社区凝聚人心的作用 | 第56页 |
·发挥好社区协调利益的作用 | 第56页 |
·发挥好社区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 第56页 |
·提高贫困群体的自身素质 | 第56-57页 |
·引导贫困群体自强不息,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 第56-57页 |
·进一步树立风险意识,增强自身抵御风险能力 | 第57页 |
·引导社会各界分担相应的责任 | 第57页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7 结束语 | 第58-59页 |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58页 |
·研究展望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附录 | 第63-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