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理学论文--植物生长论文--休眠与促芽论文

沙米种子休眠机理及休眠破除方法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引言第10-12页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32页
    2.1 种子休眠及其生态学意义第12-23页
        2.1.1 种子休眠概述第12-13页
        2.1.2 种子休眠的分类、原因及破除技术第13-19页
        2.1.3 种子休眠的机理第19-21页
        2.1.4 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第21-23页
    2.2 沙米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第23-31页
        2.2.1 生物学特征第23-24页
        2.2.2 主要分布第24-25页
        2.2.3 生育期第25页
        2.2.4 生境及其演替规律第25-26页
        2.2.5 环境适应性第26-27页
        2.2.6 种子传播第27-28页
        2.2.7 种子休眠及萌发特性第28页
        2.2.8 种子库第28-31页
    2.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31-32页
第三章 沙米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研究第32-46页
    3.1 前言第32-33页
    3.2 试验材料第33页
    3.3 试验设计与研究方法第33-36页
        3.3.1 种子生物学特性第33-34页
        3.3.2 种子胚形态解剖观察第34页
        3.3.3 种皮透水性研究第34-35页
        3.3.4 种皮结构对种子休眠的影响第35页
        3.3.5 植物外源激素及化合物对种子休眠的影响第35页
        3.3.6 低温层积对种子休眠的影响第35-36页
    3.4 结果第36-42页
        3.4.1 种子生物学特性及有可能对休眠的影响第36-39页
        3.4.2 植物激素及化合物对种子休眠的影响第39-40页
        3.4.3 种子低温层积过程中ABA含量变化及与休眠的关系第40-42页
    3.5 讨论第42-46页
        3.5.1 种子的休眠类型第42-43页
        3.5.2 种皮结构对种子休眠的影响第43-44页
        3.5.3 激素对种子休眠过程中的调控第44-45页
        3.5.4 层积过程ABA含量变化第45-46页
第四章 沙米种子休眠破除的方法研究第46-52页
    4.1 前言第46-47页
    4.2 试验材料第47页
    4.3 试验方法第47页
        4.3.1 刺破种皮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47页
        4.3.2 外源激素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47页
    4.4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47-48页
    4.5 结果第48-50页
        4.5.1 刺破种皮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48页
        4.5.2 外源激素处理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第48-50页
    4.6 讨论第50-52页
第五章 种子休眠的田间释放特性及生产技术研究第52-62页
    5.1 前言第52-53页
    5.2 研究地点概述第53页
    5.3 试验材料第53-54页
    5.4 试验方法第54-55页
        5.4.1 沙米种子休眠的田间释放第54页
        5.4.2 建植密度与灌溉次数对沙米种子生产的影响第54页
        5.4.3 乙烯利浸种对沙米种子温室出苗率的影响第54-55页
    5.5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55页
    5.6 结果第55-59页
        5.6.1 沙米种子休眠的田间释放第55-56页
        5.6.2 建植密度与灌溉次数种子生产的影响第56-58页
        5.6.3 乙烯利浸种对沙米温室出苗率的影响第58-59页
    5.7 讨论第59-62页
        5.7.1 田间休眠释放第59-60页
        5.7.2 种子生产第60-61页
        5.7.3 乙烯利浸种第61-62页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第62-64页
    6.1 主要结论第62-63页
    6.2 主要创新点第63页
    6.3 研究展望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6页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风沙环境下沙拐枣(Calligonum mongolicum)自然更新策略研究
下一篇:反硝化聚磷菌诱变育种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