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0-28页 |
| 1.1 电化学发光 | 第10-13页 |
| 1.1.1 电化学发光简介 | 第10页 |
| 1.1.2 电化学发光机理 | 第10-11页 |
| 1.1.3 电化学发光分析设备 | 第11-12页 |
| 1.1.4 常用电化学发光材料 | 第12-13页 |
| 1.2 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 | 第13-16页 |
| 1.2.1 固相联吡啶钌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研究 | 第14-15页 |
| 1.2.2 联吡啶钌的共反应剂 | 第15页 |
| 1.2.3 联吡啶钌的其他电化学发光增强方法 | 第15-16页 |
| 1.3 比率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 第16-17页 |
| 1.4 分子印迹 | 第17-20页 |
| 1.4.1 分子印迹技术简介 | 第17-18页 |
| 1.4.2 分子印迹的试剂 | 第18-19页 |
| 1.4.3 分子印迹聚合物修饰电极的方法 | 第19页 |
| 1.4.4 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传感器 | 第19-20页 |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1.6 参考文献 | 第21-28页 |
| 第二章 基于Au@SiO_2@RuDS纳米复合材料的等离子体增强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检测谷胱甘肽 | 第28-44页 |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 2.2 实验部分 | 第29-31页 |
| 2.2.1 主要试剂 | 第29-30页 |
| 2.2.2 主要仪器 | 第30页 |
| 2.2.3 Au@SiO_2的制备 | 第30页 |
| 2.2.4 Au@SiO_2@RuDS的合成及PEECL传感器的制备 | 第30页 |
| 2.2.5 Au@RuDS/GCE的制备 | 第30-31页 |
| 2.2.6 RuDS/GCE的制备 | 第31页 |
| 2.2.7 ECL测试 | 第31页 |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1-39页 |
| 2.3.1 TEM图像和UV-vis光谱表征 | 第31-32页 |
| 2.3.2 不同修饰电极的EIS表征 | 第32-33页 |
| 2.3.3 不同修饰电极的ECL特性 | 第33页 |
| 2.3.4 GSH对 ECL信号的猝灭机理 | 第33-34页 |
| 2.3.5 测试条件优化 | 第34-36页 |
| 2.3.6 PEECL传感器对GSH的 ECL响应 | 第36-37页 |
| 2.3.7 稳定性和重复性 | 第37-38页 |
| 2.3.8 抗干扰能力 | 第38-39页 |
| 2.3.9 实际样品检测 | 第39页 |
| 2.4 结论 | 第39页 |
| 2.5 参考文献 | 第39-44页 |
| 第三章 基于PEI-CdS/Au@SiO_2@RuDS纳米复合材料和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自增强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检测肌酐 | 第44-62页 |
| 3.1 前言 | 第44-45页 |
| 3.2 实验部分 | 第45-47页 |
| 3.2.1 主要试剂 | 第45页 |
| 3.2.2 主要仪器 | 第45-46页 |
| 3.2.3 PEI-CdS QDs和 PEI-CdS/Au@SiO_2@RuDS的合成 | 第46页 |
| 3.2.4 CdS QDs的合成 | 第46页 |
| 3.2.5 PANI水凝胶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46-47页 |
| 3.2.6 MIP-ECL传感器的制备 | 第47页 |
| 3.2.7 ECL测试 | 第47页 |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 3.3.1 PANI水凝胶,PEI-CdS QDs和CdS QDs的表征 | 第47-49页 |
| 3.3.2 PEI-CdS/Au@SiO_2@RuDS纳米复合材料的表征 | 第49页 |
| 3.3.3 PEI-CdS/Au@SiO_2@RuDS/PANI/GCE的 EIS和 ECL行为 | 第49-50页 |
| 3.3.4 Ru(bpy)_3~(2+)/PEI-CdS体系的ECL机理 | 第50-51页 |
| 3.3.5 MIP-ECL传感器的ECL和 EIS性能 | 第51-52页 |
| 3.3.6 肌酐对MIP-ECL的猝灭机理 | 第52-53页 |
| 3.3.7 实验条件优化 | 第53-54页 |
| 3.3.8 MIP-ECL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第54-56页 |
| 3.3.9 实际样品分析 | 第56-57页 |
| 3.4 结论 | 第57页 |
| 3.5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 第4章 以PEI-CdS量子点为阳极共反应剂和阴极发光源的比率型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用于唾液酸的检测 | 第62-79页 |
| 4.1 前言 | 第62-63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63-65页 |
| 4.2.1 主要试剂 | 第63-64页 |
| 4.2.2 主要仪器 | 第64页 |
| 4.2.3 TiO_2-Ru(bpy)_3~(2+)NPs的合成 | 第64页 |
| 4.2.4 PEI-CdS QDs和 GO的合成 | 第64页 |
| 4.2.5 比率型MIP-ECL传感器的制备 | 第64-65页 |
| 4.2.6 ECL测定 | 第65页 |
| 4.2.7 实际样品的UV-Vis检测 | 第65页 |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74页 |
| 4.3.1 TiO_2-Ru(bpy)_3~(2+)NPs,PEI-CdS QDs和 GO的表征 | 第65-67页 |
| 4.3.2 GO/TiO_2-Ru(bpy)_3~(2+)@PEI-CdS/GCE的 CV和ECL性能 | 第67页 |
| 4.3.3 TiO_2-Ru(bpy)_3~(2+)@PEI-CdS/GCE的 ECL响应机理 | 第67-68页 |
| 4.3.4 比率型MIP-ECL传感器的ECL和 EIS表征 | 第68-70页 |
| 4.3.5 实验条件优化 | 第70-72页 |
| 4.3.6 比率型MIP-ECL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 第72-73页 |
| 4.3.7 应用 | 第73-74页 |
| 4.4 结论 | 第74页 |
| 4.5 参考文献 | 第74-79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