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Ramosa基因与穗分枝现象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基因定位与图位克隆 | 第10-12页 |
·基因定位 | 第10-12页 |
·图位克隆 | 第12页 |
·SSR 在小麦育种的应用与遗传图谱 | 第12-17页 |
·SSR 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遗传图谱 | 第15-17页 |
·小麦穗分枝基因定位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小麦基因克隆研究 | 第20-21页 |
·RAMOSA 通路研究 | 第21-22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分33 小麦穗分枝基因的初步定位研究 | 第23-30页 |
·材料 | 第23-24页 |
·植物材料 | 第23页 |
·SSR 标记 | 第23页 |
·主要试剂及配制 | 第23-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26页 |
·小麦基因组DNA 提取 | 第24-25页 |
·小麦SSR 标记的选择 | 第25页 |
·SSR 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第25-26页 |
·SSR 标记的连锁性分析 | 第26页 |
·遗传距离计算 | 第2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小麦基因组DNA 提取 | 第26页 |
·SSR 标记的多态性分析 | 第26-27页 |
·SSR 标记的连锁性分析 | 第27-28页 |
·讨论 | 第28-30页 |
·定位结果 | 第28-29页 |
·SSR 新标记的开发 | 第29-30页 |
第三章 ramosa3 基因的同源克隆与序列分析 | 第30-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材料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小麦幼穗RNA 的提取 | 第31页 |
·小麦RA3 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 第31-32页 |
·小麦 RA3 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 | 第32-33页 |
·克隆片段推导的氨基酸蛋白家族及结构域分析 | 第33页 |
·蛋白质的三级结构预测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35页 |
第四章 ramosa2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5-40页 |
·材料 | 第35页 |
·植物材料 | 第35页 |
·菌株与质粒 | 第35页 |
·主要试剂及其配制 | 第35页 |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小麦基因组DNA 提取 | 第35页 |
·引物设计与合成 | 第35-36页 |
·PCR 扩增 | 第36页 |
·PCR 产物的克隆与测序 | 第36页 |
·核酸序列及编码氨基酸序列的比对分析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39页 |
·小麦ra2 基因的扩增 | 第37页 |
·小麦ra2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7页 |
·ra2 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及聚类分析 | 第37-39页 |
·讨论 | 第39-40页 |
·小麦ramosa2 基因与穗分枝的关系 | 第39页 |
·RAMOSA 通路研究探讨 | 第39-40页 |
第五章 Ramosa2 southern 分析 | 第40-46页 |
·材料 | 第40-41页 |
·植物材料 | 第40页 |
·仪器和试剂 | 第40-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4页 |
·基因组DNA 提取 | 第41页 |
·酶切 | 第41页 |
·预酶切 | 第41页 |
·酶切 | 第41页 |
·准备转移用的凝胶 | 第41-42页 |
·准备转移用的膜 | 第42页 |
·转膜 | 第42页 |
·探针标记 | 第42-43页 |
·预杂交 | 第43页 |
·杂交 | 第43页 |
·洗膜 | 第43页 |
·放射性自显影检测 | 第43-44页 |
·结果分析 | 第44-45页 |
·酶切电泳检测 | 第44页 |
·Southern 分析 | 第44-45页 |
·讨论 | 第45-46页 |
·小麦southern 酶切分析 | 第45页 |
·Ra2 与小麦穗分枝基因的关系 | 第45-4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创新点 | 第46-47页 |
·结论 | 第46页 |
·创新点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作者简介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