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大熊猫栖息地生境特征 | 第11-12页 |
·大熊猫栖息地生境质量评价 | 第12-14页 |
·生境评价的目的 | 第12页 |
·生境评价的原则 | 第12-13页 |
·生境评价的程序 | 第13页 |
·生境评价的方法 | 第13页 |
·生境评价的准则 | 第13-14页 |
·影响生境评价的因素 | 第14页 |
·物理环境 | 第14页 |
·生物环境因素 | 第14页 |
·人类活动因素 | 第14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调查方法 | 第15页 |
·调查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黄柏源自然保护区的概况和重要意义 | 第16-25页 |
·地理位置 | 第16-17页 |
·自然资源 | 第17-20页 |
·自然环境特征 | 第17-18页 |
·生物资源 | 第18-19页 |
·其他资源 | 第19-20页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20-23页 |
·保护区机构与社区的关系 | 第20-21页 |
·农业 | 第21-22页 |
·林副业生产 | 第22-23页 |
·黄柏源自然保护区的地位与作用 | 第23-25页 |
·地理位置独特 | 第23页 |
·森林植被类型多样,种类丰富具有原始性和古老性的特点 | 第23页 |
·动物种类繁多,区系成分复杂 | 第23页 |
·黄柏源保护区具有完整的山地森林生态系统,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 第23页 |
·具有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的作用 | 第23-25页 |
第三章 黄柏源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25-39页 |
·大熊猫分布及栖息地状况 | 第25-28页 |
·大熊猫分布状况 | 第25页 |
·大熊猫栖息地状况 | 第25-26页 |
·大熊猫栖息地植被类型及群落组成 | 第26-27页 |
·大熊猫栖息地竹子种类及分布 | 第27-28页 |
·大熊猫栖息地干扰概况 | 第28-32页 |
·自然干扰的类型及强度 | 第28页 |
·人为干扰的类型及强度 | 第28-31页 |
·干扰因素时空变化特征 | 第31页 |
·干扰因素破坏栖息地的动植物资源的情况 | 第31-32页 |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 第32-35页 |
·指导思想有偏差 | 第32页 |
·规划不健全 | 第32-33页 |
·资金、经费不足 | 第33页 |
·生态补偿机制的滞后 | 第33页 |
·人才奇缺,科研能力不高 | 第33页 |
·与临近社区、公众的关系不协调 | 第33-34页 |
·合作、信息交流不够 | 第34页 |
·自然保护区封闭性管理措施带来的问题 | 第34-35页 |
·问题根源探析 | 第35-39页 |
·外部威胁 | 第35页 |
·内部威胁 | 第35-36页 |
·自然灾害 | 第36页 |
·限制因素 | 第36-37页 |
·与外部共同利益者之间的协调 | 第37-39页 |
第四章 黄柏源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9-51页 |
·科学规划,实施复合经营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39-41页 |
·保护区建设的指导思想 | 第39页 |
·建设方针与原则 | 第39-40页 |
·保护区性质 | 第40页 |
·保护区项目建设目标和保护区经营目标 | 第40页 |
·经营区划 | 第40页 |
·功能区区划 | 第40-41页 |
·总体布局 | 第41页 |
·建立共同管理制度,实施社区共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1-43页 |
·设置共同管理委员会,做好保护区的管理和宣传教育工作 | 第42页 |
·发挥宗教教义、村规民约中积极保护自然环境的精神作用 | 第42-43页 |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 第43页 |
·改善生存条件,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 第43页 |
·鼓励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 | 第43页 |
·严控旅游开发,选择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3-45页 |
·制订科学旅游规划方案 | 第43-44页 |
·开展生态旅游,建立一套完善的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 第44页 |
·加强环境监测与环境治理工作 | 第44页 |
·采取定线、定点、定时、定量的旅游管理制度 | 第44-45页 |
·严管生物资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5-47页 |
·保护核心栖息地,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空间战略 | 第45页 |
·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宣传工作,提高当地居民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 第45-46页 |
·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同时注重生态系统的研究 | 第46页 |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大熊猫保护的科研水平 | 第46页 |
·保护大熊猫栖息地,停止破坏栖息地的生产活动 | 第46页 |
·注重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 第46-47页 |
·严管大熊猫栖息地,防止人为干扰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 第47-48页 |
·做好社区的宣传工作 | 第47页 |
·建立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巡护监测网络 | 第47页 |
·保护好现有栖息地的森林植被 | 第47页 |
·加强对入区人员的检查管理 | 第47-48页 |
·强化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水平 | 第48-51页 |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 第48页 |
·合理规划,全面安排 | 第48页 |
·拓宽渠道,筹集资金 | 第48页 |
·引进人才,加强科研 | 第48-49页 |
·统筹兼顾,和谐发展 | 第49页 |
·对外开放,加强合作 | 第49页 |
·明晰产权、科学管理 | 第49页 |
·宣传教育,警钟长鸣 | 第49-51页 |
第五章 保障措施 | 第51-56页 |
·建立和完善适应市场经济的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制度 | 第51页 |
·改善保护区的管理 | 第51-53页 |
·增加一线人员配置,提高管理水平 | 第51页 |
·加强法制建设和宣传工作 | 第51-52页 |
·积极推行社区共管制度 | 第52页 |
·开展科学研究,促进管理工作 | 第52页 |
·给予社区农民一定的优惠政策 | 第52页 |
·改善职工工作和生活条件,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 第52页 |
·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 | 第52-53页 |
·实行地方联防制度,加强森林防火 | 第53页 |
·合理利用自然人文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业 | 第53-54页 |
·实施公众参与制度,动员社区民众参与保护区管理工作 | 第54页 |
·加强资源管护,探索社区共管的有效方式 | 第54-55页 |
·合理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当地社区经济持续发展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作者简介 | 第60-61页 |
附件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