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击键动力学的身份识别模型的设计与实现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 第11-14页 |
·论文背景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生物认证技术及击键动力学 | 第11-12页 |
·主要工作 | 第12页 |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生物认证技术介绍 | 第14-25页 |
·生物认证市场 | 第14-15页 |
·认证技术及口令破解方法 | 第15-16页 |
·认证技术 | 第15-16页 |
·口令破解方法 | 第16页 |
·生物认证介绍 | 第16-24页 |
·验证技术 | 第16-18页 |
·分类 | 第18页 |
·生物认证的优点 | 第18-19页 |
·生物认证的关键组成 | 第19-24页 |
·生物认证未来 | 第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击键动力学与算法 | 第25-39页 |
·击键动力学 | 第25-31页 |
·击键动力学的历史 | 第25-26页 |
·应用 | 第26-28页 |
·邻对表示 | 第28-29页 |
·其他用途 | 第29页 |
·击键动力学的优势 | 第29-30页 |
·击键动力学的研究现状 | 第30-31页 |
·击键动力学算法 | 第31-38页 |
·Rick Joyce模型 | 第31-33页 |
·PR-RP模型 | 第33-35页 |
·论文采用的算法 | 第35-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系统设计 | 第39-70页 |
·需求模型 | 第39-45页 |
·软件目标 | 第39页 |
·识别用例 | 第39-40页 |
·识别角色 | 第40页 |
·用例细节 | 第40-45页 |
·用例视图 | 第45页 |
·分析模型 | 第45-51页 |
·获取分析类 | 第45-48页 |
·分析类的职责 | 第48页 |
·建立分析类之间的关系 | 第48-49页 |
·确认分析类的行为 | 第49-51页 |
·设计模型 | 第51-62页 |
·获取设计类 | 第51-53页 |
·程序主要目录及文件说明 | 第53-54页 |
·登录过程详细设计 | 第54-56页 |
·注册过程详细设计 | 第56-57页 |
·修改过程详细设计 | 第57-58页 |
·PR-RP模型详细设计 | 第58-61页 |
·数据库设计 | 第61-62页 |
·其它技术关键点 | 第62-68页 |
·键盘钩子 | 第62-63页 |
·高性能计数器 | 第63-64页 |
·击键动力键盘采集与处理 | 第64-68页 |
·物理架构模型 | 第68-69页 |
·组件图 | 第68页 |
·布署图 | 第68-69页 |
·程序设计使用工具 | 第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第五章 系统实现 | 第70-84页 |
·电话收音机平台介绍 | 第70-73页 |
·业务介绍 | 第70-71页 |
·网络拓朴结构 | 第71-72页 |
·业务应用部署 | 第72-73页 |
·电话收音机WEB程序分析 | 第73-77页 |
·功能及WEB结构分析 | 第73-74页 |
·WEB程序分析模型 | 第74-77页 |
·数据库ER图 | 第77页 |
·击键动力认证在系统中的实现 | 第77-83页 |
·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六章 系统测试 | 第84-93页 |
·键盘数据采集验证测试 | 第84-86页 |
·认证算法测试 | 第86-91页 |
·系统测试 | 第91-92页 |
·小结 | 第92-93页 |
结束语 | 第93-95页 |
论文工作总结 | 第93-94页 |
进一步的工作 | 第94-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7页 |
附录 | 第97-115页 |
致谢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