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长调节剂与杀菌剂互作对草坪夏季斑防治效果的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缩略符号 | 第5-6页 |
| 英汉对照 | 第6-7页 |
| 目录 | 第7-9页 |
| 引言 | 第9-10页 |
| 1. 草坪夏季斑的研究进展 | 第10-17页 |
| ·夏季斑的分布及寄主范围 | 第10页 |
| ·夏季斑的症状 | 第10-11页 |
| ·病原物 | 第11页 |
| ·发生发展特点 | 第11-12页 |
| ·水分 | 第11-12页 |
| ·温度 | 第12页 |
| ·pH | 第12页 |
| ·夏季斑的鉴定 | 第12-14页 |
| ·田间诊断 | 第12-13页 |
| ·试验室诊断 | 第13页 |
| ·生物技术鉴定 | 第13-14页 |
| ·防治方法 | 第14-17页 |
| ·管理措施与夏季斑 | 第14页 |
| ·化学防治 | 第14-15页 |
| ·生物防治 | 第15-17页 |
| 2.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草坪上的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简介及作用机理 | 第17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草坪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 ·调节茎叶生长,改善株型 | 第17-19页 |
| ·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 第19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草坪代谢和抗性的影响 | 第19-21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 第21-24页 |
| ·草坪草对应用效果的影响 | 第21-22页 |
| ·药剂施用对应用效果的影响 | 第22页 |
| ·环境因素对应用效果的影响 | 第22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发展趋势 | 第22-24页 |
| 3. 夏季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的测定 | 第24-29页 |
| ·夏季斑病菌的采集,分离与鉴定 | 第24-25页 |
| ·采集取样 | 第24页 |
| ·病原菌的鉴定 | 第24页 |
| ·夏季斑的鉴定 | 第24-25页 |
| ·菌种的保存 | 第25页 |
| ·magnapothe poae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第25-27页 |
| ·pH值对夏季斑病菌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25-26页 |
| ·温度对生长速率的影响 | 第26-27页 |
| ·小结 | 第27-29页 |
| 4. 生长调节剂与杀菌剂互作对夏季斑的防治效果 | 第29-39页 |
| ·培养皿试验 | 第29-31页 |
| ·供试材料 | 第29页 |
| ·试验的主要设备 | 第29页 |
|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 ·试验结果 | 第30-31页 |
| ·盆栽试验 | 第31-33页 |
| ·供试材料 | 第31页 |
| ·试验方法 | 第31-32页 |
| ·试验结果 | 第32-33页 |
| ·大田试验 | 第33-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4页 |
| ·试验结果 | 第34-37页 |
| ·小结 | 第37-39页 |
| 5 结论与讨论 | 第39-41页 |
| ·结论 | 第39页 |
| ·夏季斑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 第39页 |
| ·植物生长调节剂与杀菌剂互作对夏季斑的防治效果 | 第39页 |
| ·讨论 | 第39-40页 |
| ·试验的创新点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7页 |
| 附图 | 第47-51页 |
| 个人简介 | 第51页 |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1-53页 |
| 导师简介 | 第53-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