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引言 | 第7-11页 |
一、论文的选题背景和理论意义 | 第7-8页 |
二、研究内容 | 第8-9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四、研究方法及结构安排 | 第10-11页 |
第一章 邻里中心理念产生的理论基础 | 第11-18页 |
第一节 邻里中心理念的萌芽及提出 | 第11-15页 |
一、工业革命之前居住区规划形式 | 第11-12页 |
二、工业革命的发展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 第12-13页 |
三、佩里的“邻里单位”理论 | 第13-15页 |
第二节 我国现代居住区规划设计情况 | 第15-18页 |
第二章 邻里中心的概念及应用 | 第18-25页 |
第一节 邻里中心的概念及其在新加坡的应用 | 第18-20页 |
一、邻里中心的概念及其在新加坡的经验 | 第18-19页 |
二、新加坡邻里中心的构成模式 | 第19-20页 |
第二节 邻里中心在苏州工业园区的应用 | 第20-23页 |
一、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的建设 | 第20-22页 |
二、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管理平台的成立 | 第22-23页 |
第三节 邻里中心在中国其他地方的发展 | 第23-25页 |
第三章 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规划设计分析 | 第25-51页 |
第一节 邻里中心的公建设施规划设计 | 第25-39页 |
一、公建设施的功能 | 第25-29页 |
二、公建设施空间规划布局 | 第29-39页 |
第二节 邻里中心的环境设计 | 第39-51页 |
一、道路交通 | 第39-45页 |
二、公共绿地和广场 | 第45-48页 |
三、其他公共设施 | 第48-51页 |
第四章 邻里中心的理想模式 | 第51-65页 |
第一节 适宜居住性理论的启示 | 第51-53页 |
一、适宜居住性 | 第51-52页 |
二、社区与地方感 | 第52-53页 |
第二节 邻里中心理想模式的规划原则 | 第53-60页 |
一、建设多功能的混合新社区 | 第53-54页 |
二、保持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 第54-56页 |
三、创造协调的建筑设计 | 第56-57页 |
四、重建舒适精彩的街道 | 第57-58页 |
五、维护安全舒适的道路环境 | 第58-60页 |
第三节 目前苏州工业园区邻里中心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 | 第60-65页 |
一、地域文脉特色的欠缺 | 第61-63页 |
二、街道景观缺乏亲和力 | 第63-65页 |
结论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3页 |
学习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3-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