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3页 |
| ·题起 | 第10页 |
| ·论文的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境外建筑师抢滩中国市场,北京成为新焦点 | 第10页 |
| ·中国建筑师的困境和出路 | 第10-11页 |
| ·论文研究的对象和方法 | 第11页 |
|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 第13-21页 |
| ·建筑意匠 | 第13-15页 |
|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 第13-14页 |
| ·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 第14页 |
| ·阴阳有序的环境观 | 第14-15页 |
| ·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若干影响因素 | 第15页 |
| ·特有的建筑观 | 第15页 |
| ·木框架结构 | 第15-16页 |
| ·独特的结构构件——斗拱 | 第16页 |
| ·单体建筑的特征 | 第16-18页 |
| ·简明的平面 | 第16-17页 |
| ·独特的轮廓 | 第17-18页 |
| ·色彩的使用 | 第18页 |
| ·传统建筑组合形式 | 第18-21页 |
| ·绝对对称的平面布局 | 第18-19页 |
| ·绝对自由的平面布局 | 第19-21页 |
| 第三章 中国建筑师的探索及两个作品 | 第21-32页 |
| ·中国建筑师对于中国传统与现代建筑的结合的探索 | 第21-24页 |
| ·20世纪30年代 | 第21-22页 |
| ·20世纪50年代 | 第22-23页 |
| ·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期 | 第23页 |
| ·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页 |
| ·中国建筑师的作品之一:中国美术馆 | 第24-26页 |
| ·建筑师简介 | 第24-25页 |
| ·建筑背景 | 第25页 |
| ·建筑介绍 | 第25-26页 |
| ·思考 | 第26页 |
| ·中国建筑师作品之二: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 | 第26-31页 |
| ·建筑师何静堂简介 | 第26页 |
| ·竞标过程 | 第26-27页 |
| ·建筑概貌 | 第27页 |
| ·关于世博会的中国元素的几个问题 | 第27-30页 |
| ·思考 | 第30-31页 |
| ·小结 | 第31-32页 |
| 第四章 境外建筑师作品中的中国传统 | 第32-39页 |
| ·19世纪末到20世纪20年代 | 第32-33页 |
|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到80年代后期 | 第33页 |
| ·90年代以来 | 第33-38页 |
| ·国家图书馆与古典建筑单体 | 第34-35页 |
|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与古典园林 | 第35-36页 |
| ·首都机场三号航站楼—"中国龙"和"人民宫殿" | 第36-38页 |
| ·北京印象——层进式院落组织 | 第38页 |
| ·小结 | 第38-39页 |
| 第五章 外国建筑师的两个作品 | 第39-46页 |
| ·外国建筑师的两个作品之一:鸟巢 | 第39-42页 |
| ·关于建筑师 | 第39-40页 |
| ·"鸟巢"概貌 | 第40-41页 |
| ·竞标过程 | 第41页 |
| ·争议和"瘦巢" | 第41-42页 |
| ·外国建筑师作品之二:国家大剧院 | 第42-46页 |
| ·关于建筑师 | 第42-43页 |
| ·大剧院概貌 | 第43-44页 |
| ·竞标过程 | 第44页 |
| ·争议 | 第44-46页 |
| 第六章 鸟巢中的中国传统解读 | 第46-53页 |
| ·"鸟巢"的含义 | 第46-48页 |
| ·古典建筑形态上的关联 | 第48-50页 |
| ·比例和轮廓 | 第48-49页 |
| ·单一造型建筑和空旷场地形成的纪念性 | 第49-50页 |
| ·瓷器和冰裂纹 | 第50-52页 |
| ·瓷器造型 | 第51页 |
| ·"冰裂纹" | 第51-52页 |
| ·小结 | 第52-53页 |
| 第七章 大剧院的中国传统解读 | 第53-57页 |
| ·"和而不同":大剧院和天安门的谐调 | 第53-55页 |
| ·大剧院和中国古典园林 | 第55页 |
| ·内部视觉的"中国味"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八章 中外建筑师比较和思考 | 第57-61页 |
| ·中外建筑师对待传统文化的差别 | 第57页 |
| ·中国建筑师"继承传统"的误区 | 第57-59页 |
| ·过分强调东西方差别 | 第58页 |
| ·缺乏对形式的科学研究 | 第58-59页 |
| ·缺乏对于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系统教育和传统文化的知识构建 | 第59页 |
| ·结语 | 第59-61页 |
| ·中国传统的任务不能靠外国建筑师,只有靠自己 | 第59页 |
| ·坚定继承传统的信心,改变继承传统的观念 | 第59-60页 |
| ·不打"中国传统"的"功利牌"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附录A 中国国家图书馆新馆基本情况 | 第63页 |
| 附录B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基本情况 | 第63页 |
| 附录C 首都国际机场3号航站楼基本情况 | 第63-64页 |
| 附录D 北京·印象基本情况 | 第64页 |
| 附录E 中国美术馆基本情况 | 第64页 |
| 附录F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基本情况 | 第64-65页 |
| 附录I 赫尔佐格与德穆隆主要作品 | 第65页 |
| 附录J 赫尔佐格与德穆隆所获主要奖项 | 第65-66页 |
| 附录K 保罗·安德鲁代表作 | 第66-67页 |
| 附录L 保罗·安德鲁所获主要奖项 | 第67-68页 |
| 个人简历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