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文献综述与研究设计 | 第9-24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9-12页 |
·农民工 | 第9页 |
·新生代农民工 | 第9-10页 |
·新市民 | 第10页 |
·新市民子女 | 第10-11页 |
·人的社会化 | 第11-12页 |
·社会化问题 | 第12页 |
·关于新市民问题的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从社会分层的角度进行研究 | 第12页 |
·从中国农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角度进行研究 | 第12-13页 |
·从制度背景、人力资本条件、个人生活史三个层面进行研究 | 第13页 |
·从农民工市民化的障碍角度进行研究 | 第13-14页 |
·从农民工社会支持体系角度来分析 | 第14页 |
·从农民工的政府管理服务模式的角度进行研究 | 第14页 |
·从农民工与市民社会的距离的角度进行分析 | 第14页 |
·若干社会化理论综述 | 第14-19页 |
·符号互动理论 | 第14-15页 |
·精神分析理论 | 第15-17页 |
·生命历程理论 | 第17-18页 |
·社会化的道德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关于新市民子女的研究综述 | 第19-21页 |
·区域总体状况的调查 | 第19-20页 |
·对农民工子女就学问题的全局性探讨 | 第20页 |
·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状况调查 | 第20页 |
·关于农民工就学政策的理论分析 | 第20页 |
·分析农民工子女家庭的教育状况 | 第20-21页 |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的探讨 | 第21页 |
·对农民工子女的社会教育状况的分析 | 第21页 |
·以往研究的不足 | 第21页 |
·研究意义 | 第21-22页 |
·理论意义 | 第22页 |
·实践意义 | 第22页 |
·研究设计 | 第22-24页 |
·研究视角及研究思路 | 第22页 |
·研究对象的选取 | 第22-23页 |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23-24页 |
2 新市民子女社会化问题的调查及分析 | 第24-40页 |
·调查问卷维度的确定 | 第24页 |
·访谈对象 | 第24页 |
·访谈工具 | 第24页 |
·结果分析 | 第24页 |
·调查对象 | 第24-25页 |
·调查工具 | 第25页 |
·实施方法与程序 | 第25页 |
·统计处理 | 第25页 |
·结果分析 | 第25-40页 |
·价值观念与社会规范方面 | 第26-32页 |
·心理偏差与人格塑造方面 | 第32-36页 |
·社会知识与专业技能方面 | 第36-37页 |
·身份认同与角色认知方面 | 第37-40页 |
3. 新市民子女社会化问题成因分析与对策 | 第40-50页 |
·影响新市民子女社会化的不良外部环境因素 | 第40-45页 |
·不良家庭因素 | 第40-41页 |
·不良学校因素 | 第41-43页 |
·不良同辈群体因素 | 第43-44页 |
·不良大众传媒因素 | 第44-45页 |
·影响新市民子女社会化的不良内部因素 | 第45-46页 |
·新市民子女社会化问题对策 | 第46-50页 |
4 结论与展望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录 | 第54-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