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13页 |
文献综述 | 第13-23页 |
1 铜绿微囊藻水华的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2 高等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15-18页 |
·高等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15-17页 |
·高等水生植物的克藻作用 | 第17-18页 |
3 植物化感物质的研究进展 | 第18-21页 |
·植物化感物质的种类 | 第18-19页 |
·水生植物中抑藻化感物质及其抑藻特性 | 第19-20页 |
·化感物质对藻类的生长抑制作用机理 | 第20-21页 |
4 化感物质的提取,分离、鉴定和生物检测 | 第21-23页 |
·化感物质的提取 | 第21页 |
·化感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 第21-22页 |
·化感物质的鉴定和检测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抑藻植物的筛选及提取物的抑藻效果研究 | 第23-3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3-25页 |
·材料 | 第23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3页 |
·铜绿微囊藻培养基组分 | 第23-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页 |
·数据处理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9页 |
·抑藻植物筛选结果 | 第25-27页 |
·植物抑藻效果研究 | 第27-29页 |
·广玉兰叶片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 第27-28页 |
·龙爪槐叶片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 第28-29页 |
·黄杨叶片浸提液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 第29页 |
3 讨论 | 第29-30页 |
4 结论 | 第30-31页 |
第二章 植物化感物质的初步提取及抑藻能力的 生物学检测 | 第31-46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1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31页 |
·藻的培养 | 第31页 |
·植物叶片抑藻活性成分粗提 | 第31-34页 |
·提取原理 | 第31页 |
·植物叶片活性物质的提取 | 第31-33页 |
·分离组分的抑藻效果 | 第33-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4页 |
·广玉兰叶化感物质的分离 | 第34-38页 |
·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各分离组分的抑藻效果比较 | 第34-35页 |
·广玉兰正己烷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35-37页 |
·广玉兰正丁醇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37-38页 |
·龙爪槐叶化感物质的分离 | 第38-41页 |
·龙爪槐叶片化感物质各分离组分的抑藻作用比较 | 第38-39页 |
·龙爪槐正己烷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39-41页 |
·黄杨叶化感物质的分离 | 第41-44页 |
·黄杨叶片化感物质各分离组分的抑藻作用比较 | 第41-42页 |
·黄杨乙酸乙酯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黄杨水相组分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特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3 讨论 | 第44-45页 |
4 结论 | 第45-46页 |
第三章 广玉兰化感物质抑藻机理研究 | 第46-6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6-48页 |
·主要仪器和试剂 | 第46页 |
·材料 | 第46-47页 |
·实验方法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8页 |
·广玉兰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叶绿素 a 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广玉兰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膜透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蛋白质标准曲线 | 第50-51页 |
·广玉兰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铜绿微囊藻蛋白质含量的影响 | 第51页 |
·广玉兰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广玉兰化感物质对铜绿微囊藻细胞表面结构的影响 | 第52-58页 |
3 讨论 | 第58-60页 |
第四章 广玉兰叶片化感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第60-7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76页 |
3 讨论 | 第76-78页 |
4 结论 | 第78-7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附表 | 第88-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