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9页 |
摘要 | 第9-10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 植物光周期现象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0-16页 |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 第10页 |
·拟南芥光周期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0-14页 |
·生物钟组分 | 第10-12页 |
·下游的转录调控因子 CO(CONSTANS) | 第12-13页 |
·成花信号综合子(如 FT、SOC1、LFY 等) | 第13-14页 |
·抑制因子(如TFL1、EMF 等) | 第14页 |
·水稻光周期作用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2 玉米光周期敏感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 第16-19页 |
·热带、亚热带玉米种质的光周期敏感现象 | 第16-17页 |
·玉米光周期敏感时期的确定 | 第17页 |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性状基因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玉米光周期敏感相关基因的克隆和研究 | 第18-19页 |
3 不同物种中 TFL1 及其同源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2页 |
·拟南芥中 TFL1 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水稻中 TFL1-like 同源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1页 |
·其它物种中TFL1-like 同源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4. 半定量RT-PCR 和实时荧光定量 PCR 技术 | 第22-24页 |
·半定量RT-PCR | 第22-23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 | 第23-24页 |
·荧光定量 PCR 的基本原理 | 第23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与普通定量 PCR 的比较 | 第23-24页 |
5. 拟南芥基因转化方法 | 第24-27页 |
·DNA 直接转化法 | 第24-25页 |
·聚乙二醇(PEG)介导的基因转化 | 第24-25页 |
·基因枪法 | 第25页 |
·电穿孔法(electroporation) | 第25页 |
·显微注射法(microiniection) | 第25页 |
·农杆菌作载体的转化法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玉米TFL1-like 基因的克隆 | 第27-3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7-30页 |
·供试材料 | 第27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27页 |
·方法 | 第27-30页 |
·总 RNA 的提取与纯化 | 第27-28页 |
·DNA 的提取与纯化 | 第28页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28-29页 |
·玉米 TFL1-like 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29-30页 |
·分析测序结果 | 第30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30-35页 |
·RNA 提取、纯化、第一链合成及检测 | 第30-31页 |
·玉米 TFL1-like 基因的克隆 | 第31-35页 |
·玉米 TFL1-like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1页 |
·玉米 ZmTFL1 基因序列分析 | 第31-35页 |
3. 讨论 | 第35-37页 |
·玉米 ZmTFL1 基因属于玉米 PEBP 基因家族的成员 | 第35-36页 |
·玉米 ZmTFL1 基因的研究前景 | 第36-37页 |
第三章 玉米 ZmTFL1 基因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7-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7-39页 |
·供试材料 | 第37-38页 |
·光周期处理与取样 | 第38页 |
·茎端分生组织的观察 | 第38页 |
·试剂与仪器 | 第38页 |
·方法 | 第38-39页 |
·总 RNA 的提取与纯化 | 第38页 |
·cDNA 第一链的合成 | 第38页 |
·荧光定量 PCR 引物的设计 | 第38-39页 |
·标准品的制备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9页 |
·样品检测与数据处理 | 第3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9-44页 |
·基因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9-40页 |
·基因表达规律的研究 | 第40-43页 |
·ZmTFL1 基因在叶片和茎尖中的表达模式 | 第40-41页 |
·ZmTFL1 基因与 ZCN8 、DLF1 和 ZAP1 基因间的表达关系 | 第41-43页 |
·CML288 和黄早4 不同发育时期茎端分生组织的观察 | 第43-44页 |
·短日照条件下 CML288 和黄早4 茎端分生组织的观察 | 第43-44页 |
·长日照条件下CML288 和黄早4 茎端分生组织的观察 | 第44页 |
3. 讨论 | 第44-47页 |
·ZmTFL1 基因在茎端分生组织处调控玉米花序分生组织的特性 | 第44-45页 |
·ZmTFL1 基因与 ZCN8 、DLF1 和ZAP1 基因相互作用调控玉米的开花转换过程 | 第45-47页 |
第四章 利用转基因拟南芥对玉米ZmTFL1 基因功能的初步验证 | 第47-6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植物材料与种植方法 | 第47页 |
·菌株与质粒载体 | 第47-48页 |
·酶和试剂 | 第48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4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植物表达载体PBI- ZmTFL1 的构建 | 第48-49页 |
·引物设计 | 第48页 |
·基因序列的扩增 | 第48页 |
·表达载体构建 | 第48-49页 |
·拟南芥转化 | 第49-50页 |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49页 |
·重组质粒 PBI-ZmTFL1 电击转化农杆菌 | 第49-50页 |
·PCR 验证及菌种保存 | 第50页 |
·拟南芥转化 | 第50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鉴定 | 第50-52页 |
·拟南芥 T_0代种子的筛选 | 第50-51页 |
·转基因拟南芥PCR 鉴定 | 第51-52页 |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表型鉴定 | 第52页 |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开花时期的确定 | 第52页 |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表型观察 | 第52页 |
·T1代转化株中光周期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52页 |
·光周期处理和取样 | 第52页 |
·半定量PCR 检测相关基因的表达 | 第5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植物表达载体 PBI-ZmTFL1 的构建 | 第52-53页 |
·重组质粒 PBI-ZmTFL1 转化农杆菌 | 第53-54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 | 第54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PCR 验证 | 第54-55页 |
·转基因拟南芥的表型观察与比较 | 第55-57页 |
·转化株与突变体开花时间的比较 | 第55页 |
·转化株与突变体的表型观察 | 第55页 |
·转化株与突变体花序结构、植株高度和体表毛状体密度的比较 | 第55-57页 |
·转化株与突变体植株中的基因表达分析 | 第57-58页 |
4. 讨论 | 第58-60页 |
·玉米ZmTFL1 基因具有与拟南芥TFL1 基因相似的功能 | 第58页 |
·玉米ZmTFL1 基因在开花转换中的功能 | 第58-59页 |
·玉米 ZmTFL1 基因的研究前景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英文摘要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