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9-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主要缩略词表 | 第16-18页 |
第一章 熊胆粉替代资源的规模化发酵工艺优化 | 第18-64页 |
引言 | 第18-20页 |
1.1 材料与方法 | 第20-35页 |
1.1.1 实验材料 | 第20-24页 |
1.1.1.1 主要仪器 | 第20页 |
1.1.1.2 主要试剂 | 第20-21页 |
1.1.1.3 培养基 | 第21-24页 |
1.1.2 实验方法 | 第24-35页 |
1.1.2.1 工程菌的生长曲线测定 | 第24-25页 |
1.1.2.2 发酵培养方法 | 第25-26页 |
1.1.2.3 响应面软件优化培养基的设计方案 | 第26-28页 |
1.1.2.4 发酵菌体蛋白表达的检测 | 第28-29页 |
1.1.2.5 IPTG诱导条件的优化 | 第29-30页 |
1.1.2.6 补料与底物量的优化 | 第30-31页 |
1.1.2.7 发酵罐发酵工艺参数的优化 | 第31页 |
1.1.2.8 发酵液的后处理 | 第31-32页 |
1.1.2.9 人工熊胆粉成分分析 | 第32-35页 |
1.2 实验结果 | 第35-58页 |
1.2.1 种子培养方法优化 | 第35-36页 |
1.2.1.1 二级种子培养优化结果 | 第35页 |
1.2.1.2 接种量优化结果 | 第35-36页 |
1.2.1.3 二级种子培养时长优化结果 | 第36页 |
1.2.2 五种胆汁酸混合标品HPLC结果 | 第36-38页 |
1.2.3 应用响应面软件优化培养基结果 | 第38-42页 |
1.2.3.1 响应面Box-Behnken Design建模 | 第38-40页 |
1.2.3.2 响应面优化培养基结果 | 第40-42页 |
1.2.4 M9-GY培养基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 第42-44页 |
1.2.5 诱导优化结果 | 第44-45页 |
1.2.5.1 IPTG浓度优化结果 | 第44页 |
1.2.5.2 诱导时长和诱导剂添加时间点正交优化结果 | 第44-45页 |
1.2.6 补料与底物添加量的优化 | 第45-47页 |
1.2.6.1 补料优化结果 | 第45-46页 |
1.2.6.2 底物添加量优化结果 | 第46-47页 |
1.2.7 发酵工艺参数优化 | 第47-52页 |
1.2.7.1 发酵方式优化 | 第47-48页 |
1.2.7.2 静置时长优化 | 第48-51页 |
1.2.7.3 静置温度优化 | 第51-52页 |
1.2.8 人工熊胆粉的制备与成分分析结果 | 第52-58页 |
1.2.8.1 人工熊胆粉成品 | 第52页 |
1.2.8.2 人工熊胆粉胆汁酸含量分析 | 第52-54页 |
1.2.8.3 人工熊胆粉水份分析 | 第54页 |
1.2.8.4 人工熊胆粉内毒素分析 | 第54页 |
1.2.8.5 人工熊胆粉氨基酸分析 | 第54-56页 |
1.2.8.6 人工熊胆粉成分分析数据表汇总 | 第56-58页 |
1.3 分析和讨论 | 第58-64页 |
1.3.1 响应面优化培养基 | 第58-59页 |
1.3.2 预培养的优化对于发酵工艺的意义 | 第59页 |
1.3.3 诱导条件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59-60页 |
1.3.4 发酵方式的选择与磷元素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60-61页 |
1.3.5 静态发酵对转化率的影响 | 第61-62页 |
1.3.6 发酵液的分离纯化与制备 | 第62页 |
1.3.7 鸡胆粉生物转化为人工熊胆粉 | 第62-64页 |
第二章 丹酚酸在酿酒酵母中生物合成工艺优化 | 第64-95页 |
引言 | 第64-66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66-82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66-74页 |
2.1.1.1 主要仪器 | 第66页 |
2.1.1.2 主要试剂 | 第66-67页 |
2.1.1.3 培养基 | 第67-69页 |
2.1.1.4 质粒、基因与菌株 | 第69-71页 |
2.1.1.5 引物序列 | 第71-72页 |
2.1.1.6 酿酒酵母菌株 | 第72-74页 |
2.1.2 实验方法 | 第74-82页 |
2.1.2.1 RNA的制备 | 第74页 |
2.1.2.2 基因克隆 | 第74-75页 |
2.1.2.3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5-76页 |
2.1.2.4 菌株活化 | 第76页 |
2.1.2.5 载体构建 | 第76-78页 |
2.1.2.6 酿酒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8-79页 |
2.1.2.7 酿酒酵母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79-80页 |
2.1.2.8 酵母摇瓶发酵法 | 第80页 |
2.1.2.9 酵母发酵罐发酵法 | 第80页 |
2.1.2.10 发酵产物检测 | 第80-82页 |
2.2 实验结果 | 第82-91页 |
2.2.1 目的基因克隆与载体构建结果 | 第82页 |
2.2.2 对照品LC-MS标准曲线 | 第82-83页 |
2.2.3 TAT与 HPPR酶组合活性筛选 | 第83-85页 |
2.2.4 CYP与 CPR酶组合活性筛选 | 第85页 |
2.2.5 宿主菌种对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5-87页 |
2.2.6 不同发酵条件对外源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7-88页 |
2.2.7 不同碳源与氮源对酵母生长的影响 | 第88-89页 |
2.2.8 重组酿酒酵母生物合成各中间产物的定量 | 第89-91页 |
2.3 分析和讨论 | 第91-95页 |
2.3.1 酶的组合活性筛选 | 第91-92页 |
2.3.2 多外源基因的发酵条件优化 | 第92页 |
2.3.3 培养基碳源与氮源对产率的影响 | 第92-93页 |
2.3.4 宿主菌种对外源生物途径的影响 | 第93页 |
2.3.5 底盘细胞内源酶与外源生物途径的结合 | 第93-95页 |
结论 | 第95-97页 |
展望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9页 |
附录一 化合物结构式汇总 | 第109-110页 |
附录二 RA合成途径载体图谱 | 第110-112页 |
附录三 文献综述 NAD(P)H再生及其依赖型酶在工程菌中研究进展 | 第112-12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7-120页 |
附录四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第120-121页 |
附录五 硕士期间参加学术会议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