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2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8页 |
| ·生物质气化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1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8-9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的方法 | 第11-12页 |
| 第2章 生物质气化基础 | 第12-26页 |
| ·生物质气化的基本原理 | 第12-14页 |
| ·生物质气化的化学过程 | 第12页 |
| ·生物质的气化过程 | 第12-14页 |
| ·生物质气化技术 | 第14-17页 |
| ·干馏气化 | 第15页 |
| ·空气气化 | 第15页 |
| ·氧气气化 | 第15-16页 |
| ·水蒸气气化 | 第16页 |
| ·水蒸气─氧气混合气化 | 第16页 |
| ·氢气气化 | 第16页 |
| ·不同气化技术的气化特性总结 | 第16-17页 |
| ·生物质气化设备及工作原理 | 第17-22页 |
| ·生物质气化炉的分类 | 第17页 |
| ·固定床气化炉及其工作原理 | 第17-20页 |
| ·流化床气化炉的工作原理 | 第20-22页 |
| ·气化过程的基本参数 | 第22-23页 |
| ·比消耗量 | 第22页 |
| ·气体燃料的产率 | 第22页 |
| ·气体组成和热值 | 第22-23页 |
| ·碳转换率 | 第23页 |
| ·气化效率 | 第23页 |
| ·热效率 | 第23页 |
| ·气化强度 | 第23页 |
| ·气化过程的影响因素 | 第23-25页 |
| ·原料的气化特性 | 第24页 |
| ·气化过程的操作条件 | 第24页 |
| ·气化反应器的构造 | 第24-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生物质气化的模拟思路及流程图 | 第26-38页 |
| ·软件基础 | 第26-27页 |
| ·软件简介 | 第26页 |
| ·软件特点 | 第26-27页 |
| ·软件功能 | 第27页 |
| ·吉布斯(Gibbs)自由能及最小自由能原理 | 第27-28页 |
| ·吉布斯(Gibbs)自由能 | 第27-28页 |
| ·最小自由能原理 | 第28页 |
| ·用ASPEN PLUS软件模拟生物质气化的总体思路 | 第28-30页 |
| ·生物质气化的特点 | 第28-29页 |
| ·建模的假设条件 | 第29页 |
| ·用ASPEN PLUS模拟生物质气化的总体思路 | 第29-30页 |
| ·生物质气化模型的三种流程图及其思路 | 第30-33页 |
| ·生物质气化模型的第一种流程图及其思路 | 第31页 |
| ·生物质气化模型的第二种流程图及其思路 | 第31-32页 |
| ·生物质气化模型的第三种流程图及其思路 | 第32-33页 |
| ·三种流程图的比较分析及流程图的最终确立 | 第33-34页 |
| ·三种流程图的模块、物流和热流的比较分析 | 第33页 |
| ·三种流程图的模拟思路的比较分析 | 第33-34页 |
| ·最终流程图的确定 | 第34页 |
| ·模型的验证 | 第34-37页 |
| ·验证材料 | 第34-35页 |
| ·软件输入的一些说明 | 第35页 |
| ·模拟的结果 | 第35-36页 |
| ·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 | 第36-37页 |
| ·误差及原因分析 | 第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 第4章 生物质气化模拟及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56页 |
| ·沈阳某生物质气化燃烧供热系统的基本情况 | 第38-40页 |
| ·炉型 | 第38-39页 |
| ·原料分析 | 第39页 |
| ·运行条件 | 第39页 |
| ·运行情况及原因分析 | 第39-40页 |
| ·模拟基础 | 第40-41页 |
| ·原料分析 | 第40页 |
| ·模拟流程图 | 第40页 |
| ·软件输入的一些说明 | 第40-41页 |
| ·气化产气影响因素对产气影响的模拟及分析 | 第41-54页 |
| ·温度对气化的影响 | 第41-44页 |
| ·ER对气化的影响 | 第44-48页 |
| ·C的转化率对气化的影响 | 第48-51页 |
| ·压力对气化的影响 | 第51-54页 |
|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 第5章 生物质气化产气的优化 | 第56-68页 |
| ·优化目的 | 第56-58页 |
| ·生物质气化供热系统 | 第56-57页 |
| ·一般气化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57页 |
| ·本气化供热系统的特点 | 第57-58页 |
| ·优化的目的 | 第58页 |
| ·各影响因素影响力度的分析 | 第58-61页 |
| ·三影响因素分析点的选取 | 第58页 |
| ·三影响因素影响力度的比较分析 | 第58-60页 |
| ·三影响因素影响力度的比较分析总结 | 第60-61页 |
| ·模拟优化的灵敏性分析 | 第61-66页 |
| ·灵敏性分析的条件 | 第61页 |
| ·灵敏性分析 | 第61-64页 |
| ·修正后的灵敏性分析 | 第64-66页 |
| ·优化后的预测 | 第66页 |
| ·模拟预测的结果 | 第66页 |
| ·模拟预测的结论 | 第66页 |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 结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