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及治疗方案的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前言 | 第13-14页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14-44页 |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慢性病毒性丙型肝炎的认识 | 第14-31页 |
1. 概述(概念及沿革) | 第14-15页 |
2. 祖国医学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5-20页 |
·病因方面 | 第16-18页 |
·病机方面 | 第18-20页 |
3. 慢性丙型肝炎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4.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分布特点 | 第22-23页 |
5.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 第23-25页 |
6.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原则 | 第25-27页 |
7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现状 | 第27-29页 |
·辨证论治分型治疗 | 第27页 |
·专方专药治疗 | 第27-28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 第28-29页 |
8. 讨论与展望 | 第29-31页 |
·证候分布特点方面 | 第29页 |
·临床研究方面 | 第29-30页 |
·实验研究方面 | 第30页 |
·治疗效果方面 | 第30-31页 |
第二章 现代医学对慢性丙型肝炎的认识和研究 | 第31-44页 |
1. 丙肝病毒生物学特性及基因分型 | 第31页 |
·HCV的基本分子生物学特征 | 第31页 |
·HCV的基因分型 | 第31页 |
2. 丙型肝炎病毒的疾病转归 | 第31-32页 |
3. 慢性丙肝流行病学分布特点 | 第32-35页 |
·全球丙肝分布特点 | 第32-33页 |
·我国丙肝分布特点 | 第33-35页 |
4.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诊断 | 第35-38页 |
·临床诊断 | 第35页 |
·实验室诊断 | 第35-37页 |
·病理学诊断 | 第37-38页 |
5.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细胞免疫 | 第38-40页 |
·CD4~+T细胞 | 第38-39页 |
·CD8~+T细胞 | 第39-40页 |
6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抗病毒治疗 | 第40-42页 |
·干扰素分类 | 第40-41页 |
·利巴韦林 | 第41页 |
·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方案 | 第41-42页 |
·其它潜在抗病毒药物研究 | 第42页 |
7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生存质量研究 | 第42-44页 |
·生存质量与干扰素治疗 | 第42页 |
·生存质量与精神状况 | 第42-43页 |
·生存质量与慢性丙肝病情严重程度 | 第43页 |
·生存质量与非HCV相关因素 | 第43-44页 |
第二部分 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证候分布特点研究 | 第44-86页 |
前言 | 第44-46页 |
第一章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文献的整理与分析 | 第46页 |
1 资料与方法 | 第46-47页 |
·文献收集范围 | 第46页 |
·纳入标准 | 第46页 |
·排除标准 | 第46页 |
·文献收集方法 | 第46-47页 |
·评价与筛选方法 | 第47页 |
·资料处理及数据分析 | 第47页 |
2 结果 | 第47-64页 |
·文献收集结果 | 第47-48页 |
·证候分布 | 第48-49页 |
·证候因素(证素)构成及组合规律 | 第49-53页 |
·慢性丙型肝炎临床症状特征统计 | 第53-56页 |
·慢性丙型肝炎主要证型的症状特征 | 第56-61页 |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第61页 |
·公因子的提取及判识 | 第61-64页 |
第二章 慢性丙型肝炎中医证候临床调查研究 | 第64-86页 |
1. 临床资料 | 第64-66页 |
·调查对象 | 第64-65页 |
·研究内容 | 第65-66页 |
·临床信息采集方法和数据库的建立 | 第66页 |
2. 研究结果 | 第66-82页 |
·一般资料 | 第66-69页 |
·证候特点 | 第69-75页 |
·证型分布情况 | 第75-76页 |
·证候因素构成 | 第76-78页 |
·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 | 第78-80页 |
·系统聚类分析结果 | 第80-82页 |
3. 小结 | 第82-83页 |
4. 结语 | 第83-86页 |
第三部分 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方案的研究 | 第86-121页 |
1. 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 | 第86页 |
·目的 | 第86页 |
·研究设计 | 第86页 |
2. 病例选择 | 第86-88页 |
·诊断标准 | 第86-87页 |
·辨证标准 | 第87页 |
·纳入标准 | 第87页 |
·排除标准 | 第87-88页 |
3. 中止标准 | 第88页 |
4. 治疗方法 | 第88-89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用药 | 第88页 |
·西医对照组用药 | 第88页 |
·具体用药剂量及疗程 | 第88-89页 |
5. 观察指标 | 第89-92页 |
·安全性指标 | 第89页 |
·疗效性指标 | 第89-91页 |
·评价性指标 | 第91-92页 |
6 疗效判定标准 | 第92-93页 |
7. 统计方法 | 第93页 |
8. 研究结果 | 第93-112页 |
·一般资料 | 第93-94页 |
·总体疗效分析 | 第94页 |
·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 第94-96页 |
·血清生化指标变化 | 第96-97页 |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 | 第97-98页 |
·病毒学指标 | 第98-99页 |
·病理学 | 第99-110页 |
·生命质量分析(SF-36量表) | 第110-112页 |
9. 讨论 | 第112-119页 |
·中医治疗基本方组方特点 | 第112-115页 |
·西药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的临床的运用 | 第115-116页 |
·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分析 | 第116-119页 |
10. 结论 | 第119页 |
11. 创新点 | 第119-120页 |
12 展望 | 第120-121页 |
参考文献 | 第121-126页 |
附录1:流行病调查及各生化检测和B超表 | 第126-129页 |
附录2:中医症候积分量表 | 第129-132页 |
附录3:SF-36量表及计分方法 | 第132-139页 |
附录4:SF-36量表积分方法 | 第139-14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1-142页 |
致谢 | 第142-143页 |
简介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