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引言 | 第11-13页 |
1.资料与方法 | 第13-19页 |
1.1 病例来源 | 第13页 |
1.2 诊断及纳入标准 | 第13-15页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3页 |
1.2.2 心悸气阴两虚型的中医诊断标准 | 第13-14页 |
1.2.3 病例纳入标准 | 第14页 |
1.2.4 病例排除标准 | 第14页 |
1.2.5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第14-15页 |
1.3 研究方法 | 第15-19页 |
1.3.1 样本量的估算 | 第15页 |
1.3.2 治疗方法 | 第15-16页 |
1.3.3 观察指标 | 第16-18页 |
1.3.3.1 安全性观察 | 第16页 |
1.3.3.2 疗效观察 | 第16页 |
1.3.3.3 中医证候积分观察 | 第16-17页 |
1.3.3.4 疾病疗效评价标准 | 第17页 |
1.3.3.5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第17-18页 |
1.3.3.6 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 第18页 |
1.3.4 统计学分析 | 第18-19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19-25页 |
2.1 研究对象均衡性比较 | 第19-20页 |
2.1.1 两组患者年龄的比较 | 第19页 |
2.1.2 两组患者性别的比较 | 第19页 |
2.1.3 两组患者病程的比较 | 第19-20页 |
2.1.4 两组患者的慢性基础疾病患病情况比较 | 第20页 |
2.2 研究对象治疗情况分析 | 第20-24页 |
2.2.1 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0页 |
2.2.2 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第20-21页 |
2.2.3 治疗前室性早搏发作次数比较 | 第21页 |
2.2.4 治疗前后室性早搏发作次数比较 | 第21页 |
2.2.5 室性早搏治疗疗效比较 | 第21-22页 |
2.2.6 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2页 |
2.2.7 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2-23页 |
2.2.8 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23页 |
2.2.9 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第23页 |
2.2.10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23-24页 |
2.3 不良反应观察 | 第24-25页 |
3.讨论 | 第25-35页 |
3.1 关于中医病名 | 第25页 |
3.2 关于病因病机 | 第25-26页 |
3.3 中医治疗心悸的古今论述 | 第26-27页 |
3.4 心悸的临床研究 | 第27页 |
3.5 “益气养阴”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型)的理论依据 | 第27-29页 |
3.6 现代医学对室性早搏的研究 | 第29页 |
3.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选用 | 第29-30页 |
3.8 黄芪生脉散的组方研究 | 第30-33页 |
3.8.1 组方依据 | 第30-31页 |
3.8.2 方义分析 | 第31-32页 |
3.8.3 组方药物药理研究 | 第32-33页 |
3.9 临床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3.10 安全性观察 | 第34-35页 |
4.总结与评价 | 第35-37页 |
4.1 结论 | 第35页 |
4.2 不足与展望 | 第35-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附录 | 第41-52页 |
综述: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 第4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中医药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