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寨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研究
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引言 | 第10-12页 |
2 农村土地调查研究 | 第12-19页 |
·农村土地调查的意义 | 第12-13页 |
·农村土地调查的发展 | 第13-14页 |
·土地分类的发展 | 第14-16页 |
·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研究 | 第16-19页 |
·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发展 | 第16-17页 |
·3S技术在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中的运用 | 第17-19页 |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9-24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建库技术路线 | 第21-24页 |
·数据库总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基本农田判读转绘技术流程 | 第22-24页 |
4. 研究区数据获取与处理 | 第24-36页 |
·软硬件环境 | 第24页 |
·数据的获取及格式设计标准 | 第24-31页 |
·数据的获取 | 第25页 |
·格式设计标准 | 第25-31页 |
·数据的处理 | 第31-36页 |
·DEM数据处理 | 第31页 |
·数字正射影像图数据处理 | 第31-32页 |
·土地权属数据获取 | 第32页 |
·土地利用数据获取 | 第32-33页 |
·基本农田数据处理 | 第33-34页 |
·其它数据处理 | 第34-36页 |
5 鹿寨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研究 | 第36-47页 |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简介 | 第36-37页 |
·空间数据库的发展 | 第36-37页 |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 第37页 |
·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结构 | 第37-38页 |
·数据组织方法 | 第37-38页 |
·数据字典 | 第38页 |
·数据检查与入库 | 第38-41页 |
·数据检查 | 第38-39页 |
·数据入库 | 第39-40页 |
·数据库的建立 | 第40-41页 |
·数据库建设中的创新 | 第41-47页 |
·椭球面积计算方法 | 第41-44页 |
·争议地面积汇总 | 第44页 |
·属性结构完善 | 第44-45页 |
·数据单元的创新 | 第45页 |
·处理不够上图图斑 | 第45页 |
·其他创新 | 第45-47页 |
6 鹿寨县数据成果与土地利用布局分析 | 第47-57页 |
·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成果 | 第47-51页 |
·各类土地权属面积及分布 | 第47-48页 |
·一级地类分布情况 | 第48-50页 |
·各级地类面积及土地利用结构 | 第50-51页 |
·土地利用布局 | 第51-57页 |
·耕地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 第51-52页 |
·园地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 第52-53页 |
·林地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 第53页 |
·草地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 第53-54页 |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 第54-55页 |
·交通运输用地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 第55页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 第55-56页 |
·其他土地的分布特点和规律 | 第56-57页 |
7 鹿寨县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变化分析 | 第57-74页 |
·历史数据的地类转换 | 第57-58页 |
·行政区域面积变化情况分析 | 第58-60页 |
·一级地类面积变化情况分析 | 第60-61页 |
·各级地类面积变化情况分析 | 第61-64页 |
·数据变化的流向及原因分析 | 第64-74页 |
·耕地流向分析 | 第66-68页 |
·园地流向分析 | 第68-69页 |
·林地流向分析 | 第69-70页 |
·草地流向分析 | 第70页 |
·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流向分析 | 第70-71页 |
·交通运输用地流向分析 | 第71-72页 |
·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流向分析 | 第72-73页 |
·其他土地流向分析 | 第73-74页 |
8 主要成果与未来工作展望 | 第74-76页 |
·主要成果 | 第74-75页 |
·未来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