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英文缩略表 | 第9-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 一 植物的非寄主抗性 | 第10-17页 |
| ·非寄主抗性的组成成分 | 第11-14页 |
| ·预存性的抗病机制 | 第11页 |
| ·诱导性的抗病机制 | 第11-12页 |
| ·植物的防卫信号 | 第12-13页 |
| ·参与抗病过程的蛋白 | 第13页 |
| ·具有广谱抗性的基因 | 第13-14页 |
| ·非寄主抗性的类型 | 第14-17页 |
| ·type I 非寄主抗性 | 第15-16页 |
| ·typeII 非寄主抗性 | 第16-17页 |
| ·非寄主抗性与基因对基因抗性的关系 | 第17页 |
| 二 拟南芥对大麦白粉病的非寄主抗性 | 第17-26页 |
| ·拟南芥和白粉病的互作 | 第18-19页 |
| ·白粉病简介 | 第18页 |
| ·拟南芥对大麦白粉病的非寄主抗性 | 第18-19页 |
| ·拟南芥对白粉病非寄主抗性研究进展 | 第19-26页 |
| ·PEN1 | 第20-24页 |
| ·PEN1 介导的囊泡转运参与非寄主抗性 | 第21-23页 |
| ·PEN1 是信号传导途径的负调节子 | 第23-24页 |
| ·PEN2 | 第24页 |
| ·PEN3 | 第24-25页 |
| ·其它相关基因 | 第25-26页 |
| 三 NO 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 第26-31页 |
| ·植物中NO 的来源 | 第27页 |
| ·NO 在植物抗病中的作用 | 第27-28页 |
| ·亚硝基化—NO 主要的转录后修饰方式 | 第28-29页 |
| ·蛋白质亚硝基化检测方法 | 第29-31页 |
| ·间接的检测方法 | 第29-30页 |
| ·Biotin Switch | 第30页 |
| ·SNOSID | 第30-31页 |
| 四 研究背景及本实验的目的 | 第31-32页 |
| 第二章 Atpen1-1 亚硝基化水平的变化 | 第32-53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32-33页 |
| ·植物材料 | 第32页 |
| ·病原菌 | 第32页 |
| ·所用生化试剂 | 第32-33页 |
| ·实验仪器 | 第33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33-41页 |
| ·台盼蓝染色 | 第33-34页 |
| ·植物可溶性蛋白的提取 | 第34页 |
| ·SNO 含量测定 | 第34-35页 |
| ·RT-PCR 检测AtGSNOR 基因的表达情况 | 第35页 |
| ·GSNOR 酶活检测 | 第35-36页 |
| ·Biotin-Switch | 第36-37页 |
| ·SDS-PAGE | 第37-39页 |
| ·Western blot | 第39页 |
| ·考马斯亮蓝染色条带胶内消化 | 第39-40页 |
| ·LC/MS/MS 蛋白鉴定 | 第40-41页 |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1-49页 |
| ·Atpen1-1 表型分析 | 第41-43页 |
| ·Atpen1-1 中SNO 水平的降低 | 第43-44页 |
| ·Atpen1-1 中GSNOR 转录水平分析 | 第44-45页 |
| ·GSNOR 活性检测 | 第45-46页 |
| ·Atpen1-1 与野生型S-亚硝基化差异蛋白鉴定 | 第46-49页 |
| 四 讨论 | 第49-53页 |
| ·SNO 水平与植物的抗病性 | 第49页 |
| ·影响SNO 水平的因素 | 第49-50页 |
| ·差异蛋白与植物抗病性间的联系 | 第50-53页 |
| ·维生素B_(12)依赖的蛋氨酸合酶在植物抗病性中的作用 | 第51-52页 |
| ·苹果酸脱氢酶 | 第52-53页 |
| 第三章 AtPEN1 相关突变体的筛选 | 第53-56页 |
| 一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 ·植物材料 | 第53页 |
| ·所用生物学试剂 | 第53页 |
| 二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 三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页 |
| 四 讨论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主要结论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71页 |
| 参考文献 | 第71-79页 |
| 致谢 | 第79-81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