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2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12-25页 |
| 第一章 虫害诱导信号化合物和生物多样性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 | 第12-23页 |
| 1 引言 | 第12页 |
| 2 虫害诱导信号化合物 | 第12-18页 |
| ·虫害诱导信号化合物的成分及影响因素 | 第13页 |
| ·虫害诱导信号化合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 第13-14页 |
| ·虫害诱导信号化合物对天敌的影响 | 第14-17页 |
| ·虫害诱导信号化合物在植物个体之间的化学通讯作用 | 第17-18页 |
| 3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 第18-21页 |
| ·影响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因素 | 第18页 |
|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对害虫的影响 | 第18-19页 |
| ·农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对天敌的影响 | 第19-21页 |
| ·生物多样性影响害虫种群行为的动态机制 | 第21页 |
| 4 结语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 | 第23-25页 |
| 第二部分 试验研究 | 第25-68页 |
| 第一章 麦蚜诱导信号化合物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的影响 | 第25-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6页 |
| ·供试材料 | 第25页 |
|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 ·田间调查 | 第26页 |
| ·数据转化和统计分析 | 第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 ·麦蚜诱导信号化合物对麦长管蚜种群的影响 | 第26-28页 |
| ·麦蚜诱导信号化合物对异色瓢虫种群的影响 | 第28-30页 |
| ·麦蚜诱导信号化合物对燕麦蚜茧蜂种群的影响 | 第30-32页 |
| ·麦蚜诱导信号化合物对僵蚜率的影响 | 第32-34页 |
| 3 讨论 | 第34-35页 |
| 第二章 小麦间作大蒜或油菜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的影响 | 第35-4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6页 |
| ·供试材料 | 第35页 |
| ·试验设计 | 第35页 |
| ·田间调查 | 第35-36页 |
| ·数据转化和统计分析 | 第3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6-43页 |
| ·不同间作方式对麦长管蚜种群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间作方式对异色瓢虫种群的影响 | 第37-39页 |
| ·不同间作方式对燕麦蚜茧蜂种群的影响 | 第39-41页 |
| ·不同间作方式对僵蚜率的影响 | 第41-43页 |
| 3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三章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和间作方式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的生态效应 | 第45-6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供试材料 | 第45页 |
| ·试验设计 | 第45-46页 |
| ·田间调查 | 第46页 |
| ·数据转化和统计分析 | 第4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6-58页 |
|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和间作方式对麦长管蚜种群的影响 | 第46-49页 |
|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和间作方式对异色瓢虫种群的影响 | 第49-52页 |
|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和间作方式对燕麦蚜茧蜂种群的影响 | 第52-55页 |
| ·不同抗性小麦品种和间作方式对僵蚜率的影响 | 第55-58页 |
| 3 讨论 | 第58-60页 |
| 第四章 麦田间作油菜与施用水杨酸甲酯对麦长管蚜及其主要天敌种群的影响 | 第60-6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60-61页 |
| ·供试材料 | 第60页 |
| ·试验设计 | 第60-61页 |
| ·田间调查 | 第61页 |
| ·数据转化和统计分析 | 第6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7页 |
| ·不同处理方式对麦长管蚜种群的影响 | 第61-63页 |
| ·不同处理方式对异色瓢虫种群的影响 | 第63-64页 |
| ·不同处理方式对燕麦蚜茧蜂种群的影响 | 第64-66页 |
| ·不同处理方式对僵蚜率的影响 | 第66-67页 |
| 3 讨论 | 第67-68页 |
| 第三部分 总讨论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9页 |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