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1、引言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白蜡研究概况 | 第13-16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6-17页 |
| 2、材料与方法 | 第17-22页 |
|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 ·试验设计 | 第17-18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8页 |
| ·试验方法 | 第18-21页 |
| ·土壤含盐量测定 | 第18页 |
| ·物候观测 | 第18页 |
| ·生长节律观测 | 第18页 |
| ·生长特性观测 | 第18-19页 |
| ·叶细胞膜透性和MDA 含量的测定 | 第19页 |
| ·保护酶活性的测定 | 第19-20页 |
|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 第20页 |
| ·根系活力的测定 | 第20-21页 |
|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1页 |
| ·光合作用的测定 | 第21页 |
| ·Na~+、K~+、Cl~-含量测定 | 第21页 |
| ·数据分析 | 第21-22页 |
| 3、结果分析 | 第22-54页 |
| ·土壤含盐量分析 | 第22页 |
| ·白蜡优良无性系物候期分析 | 第22-23页 |
| ·白蜡优良无性系生长节律分析 | 第23-24页 |
| ·白蜡优良无性系生长特性分析 | 第24-28页 |
| ·叶细胞膜透性和MDA 含量分析 | 第28-30页 |
| ·叶细胞膜透性分析 | 第28-29页 |
| ·MDA 含量的分析 | 第29-30页 |
| ·保护酶活性的分析 | 第30-35页 |
| ·SOD 活性分析 | 第32-33页 |
| ·CAT 活性分析 | 第33-34页 |
| ·POD 活性分析 | 第34-35页 |
| ·渗透调节物质的分析 | 第35-39页 |
| ·脯氨酸含量的分析 | 第35-37页 |
| ·可溶性糖含量的分析 | 第37-38页 |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分析 | 第38-39页 |
| ·根系活力的分析 | 第39-41页 |
| ·叶绿素含量的分析 | 第41-42页 |
| ·白蜡优良无性系光合作用的分析 | 第42-46页 |
| ·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分析 | 第43-44页 |
| ·胁迫处理对气孔导度和细胞间隙CO2 浓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蒸腾速率变化的分析 | 第45-46页 |
| ·Na~+、K~+、Cl~-含量分析 | 第46-49页 |
| ·白蜡各优良无性系营养器官中Na~+含量的分析 | 第47-48页 |
| ·白蜡各优良无性系营养器官中K~+含量的分析 | 第48页 |
| ·白蜡各优良无性系营养器官中Cl~- 含量的分析 | 第48-49页 |
| ·测定指标相关性分析 | 第49-50页 |
| ·主成分分析 | 第50-54页 |
| 4、讨论 | 第54-57页 |
| ·良种选育中物侯期、生长节律以及生长特性的作用 | 第54页 |
| ·生理生化指标与优良性状的关系 | 第54-55页 |
| ·白蜡的耐盐性讨论 | 第55-56页 |
| ·进一步研究方向 | 第56-57页 |
| 5、结论 | 第57-59页 |
| ·对长绿期型绒毛白蜡21 号的综合评价 | 第57页 |
| ·对耐盐型绒毛白蜡36 号和39 号的综合评价 | 第57页 |
| ·对速生型绒毛白蜡36 号、红梣5 号和红梣9 号的综合评价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 附1:6 个优良白蜡无性系五年生大苗 | 第69-70页 |
| 附2:6 个优良无性系指标测定部分图片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