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部门包村”释义 | 第10-11页 |
二、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四、研究对象和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一)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二) 资料来源 | 第13-14页 |
五、研究方法和论文思路 | 第14-15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二) 论文思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部门包村”的缘起 | 第15-20页 |
一、历史的延续─从“下派工作队”到“部门包村” | 第15-17页 |
二、现实的选择─村治困境为“部门包村”提供了进入空间 | 第17-20页 |
第三章 “部门包村”的运转状况─对B村与H村的观察 | 第20-31页 |
一、B村包村工作运转状况 | 第21-27页 |
(一) 欢城镇及B村概况 | 第21-22页 |
(二) 工作组进入B村 | 第22-23页 |
(三) 包村工作运转状况 | 第23-27页 |
二、H村包村工作运转状况 | 第27-31页 |
(一) 南阳镇及H村概况 | 第27-28页 |
(二) 工作组进入H村 | 第28-29页 |
(三) 包村工作运转状况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部门包村”的过程与实效分析 | 第31-39页 |
一、“部门包村”中的多方主体及其互动 | 第31-34页 |
(一) 包村单位与包村工作组 | 第31-32页 |
(二) 包村工作组与受包乡村及村民 | 第32-33页 |
(三) 包村单位与受包乡村、村民 | 第33-34页 |
二、“部门包村”的实效分析 | 第34-39页 |
(一) 与“工作队”机制相比,具有历史进步性 | 第34-35页 |
(二) 有利于动员体制内资源和精英,弥补村治基础不足 | 第35-36页 |
(三) 制度化不均衡,难以成为长效机制 | 第36-39页 |
第五章 乡村治理与建设的几点思考 | 第39-47页 |
一、坚持国家在乡村治理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 | 第39-40页 |
二、培育具有自主性的农村民间组织 | 第40-42页 |
三、塑造新型村治精英 | 第42-45页 |
(一) 体制内精英 | 第43页 |
(二) 体制外精英 | 第43-45页 |
四、参与式发展:一种新的治理范式 | 第45-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