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功能修复中的图像和信号处理方法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视觉功能异常 | 第12-13页 |
·颜色视觉异常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颜色视觉异常 | 第13-14页 |
·针对色觉异常的辅助手段和矫正方法 | 第14-15页 |
·失明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失明 | 第15页 |
·针对失明的视觉功能修复方法 | 第15-17页 |
·基于视神经刺激的盲人视觉修复项目 | 第17-19页 |
·盲人视觉修复项目在图像和信号处理方面的要求 | 第19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20-21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1-22页 |
第2章 色觉异常者颜色感知模拟方法研究 | 第22-35页 |
·色觉异常的生理基础 | 第22-23页 |
·色觉异常者的颜色感知及模拟方法 | 第23-27页 |
·色觉异常者的颜色感知 | 第23-25页 |
·已有的模拟色觉异常者颜色感知的方法 | 第25-27页 |
·基于矩阵变换的二色觉者颜色感知模拟方法 | 第27-32页 |
·矩阵变换方法 | 第27-29页 |
·二色觉者颜色感知模拟结果和比较 | 第29-32页 |
·基于加权平均的异常三色觉者颜色感知模拟方法 | 第32-33页 |
·加权平均方法 | 第32页 |
·异常三色觉者颜色感知模拟结果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3章 色觉异常矫正方法研究 | 第35-55页 |
·色觉异常矫正方法概述 | 第35-36页 |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视锥信号变换方法 | 第36-41页 |
·BP神经网络 | 第38页 |
·视锥信号变换模型 | 第38-39页 |
·视锥信号变换结果 | 第39-41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41页 |
·增强二色觉者颜色分辨能力的自组织颜色变换方法 | 第41-53页 |
·自组织映射 | 第42-43页 |
·自组织颜色变换方法 | 第43-45页 |
·实验和结果 | 第45-51页 |
·对颜色变换效果的量化评价 | 第51-52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52-53页 |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多特征融合的彩色图像边缘检测方法 | 第55-73页 |
·彩色图像边缘检测基础 | 第55-57页 |
·基于平均窗口平移的直方图相似性度量 | 第57-64页 |
·直方图平均窗口平移度量 | 第57-60页 |
·四种直方图相似性度量方法的比较 | 第60-62页 |
·四种方法在应用中的性能比较 | 第62-64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64页 |
·多特征融合的边缘检测方法 | 第64-72页 |
·特征选择 | 第64-65页 |
·特征提取 | 第65-68页 |
·特征融合 | 第68-69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5章 基于特征聚类的轮廓提取和分离方法 | 第73-89页 |
·轮廓提取和分离方法概述 | 第73-75页 |
·特征聚类 | 第75-76页 |
·特征聚类概述 | 第75-76页 |
·K-均值算法 | 第76页 |
·边缘特征聚类方法 | 第76-84页 |
·方法流程 | 第76-79页 |
·K-均值聚类方法的结果 | 第79-81页 |
·自组织映射聚类方法的结果 | 第81-83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83-84页 |
·模拟视觉系统特征映射机制的自组织映射模型 | 第84-88页 |
·视觉系统特征映射机制 | 第84页 |
·自组织映射模型及结果 | 第84-87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87-88页 |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第6章 基于同步振荡的轮廓提取和分离模型 | 第89-108页 |
·神经信息编码中的同步振荡理论 | 第89-92页 |
·神经科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 第89-90页 |
·神经信息编码的各种理论 | 第90-91页 |
·神经系统的同步振荡现象 | 第91-92页 |
·神经振荡的理论模型 | 第92-98页 |
·Wilson-Cowan振子模型 | 第93-94页 |
·脉冲振子模型 | 第94-95页 |
·松弛振子模型 | 第95-96页 |
·LEGION同步振荡网络 | 第96-98页 |
·基于同步振荡的轮廓提取和分离模型 | 第98-106页 |
·模型的生物学依据 | 第98-99页 |
·模型中的特征选择及计算 | 第99-101页 |
·模型的结构 | 第101-10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2-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08-111页 |
·全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108-109页 |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109-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22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