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5油气藏开发动态分析与油层开发技术对策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1章 前言 | 第8-1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国内外气顶底水油藏开发技术研究现状 | 第9-16页 |
·气顶油藏开发中的主要问题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研究目标 | 第16页 |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第2章 油气藏基本地质特征 | 第18-32页 |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油气藏地质概况与构造特征 | 第18-19页 |
·区域地质背景 | 第18-19页 |
·构造特征 | 第19页 |
·储层特征 | 第19-32页 |
·储层沉积特征 | 第20页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0-21页 |
·储层孔隙类型及组合 | 第21-22页 |
·储层孔渗物性特征 | 第22-24页 |
·储层敏感性评价 | 第24-25页 |
·储层非均质性特征 | 第25-26页 |
·隔(夹)层特征及分布规律 | 第26-32页 |
第3章 油气藏工程研究 | 第32-43页 |
·油气藏的压力与温度 | 第32页 |
·油气藏流体性质 | 第32-35页 |
·天然气性质 | 第32-33页 |
·地面凝析油与地面原油性质 | 第33页 |
·凝析气体系PVT特性 | 第33页 |
·原油PVT特性 | 第33-35页 |
·地层水性质 | 第35页 |
·油气水关系认识 | 第35-38页 |
·水动力学特征 | 第35页 |
·油气界面 | 第35-36页 |
·油水界面 | 第36-38页 |
·油气水多相渗流特性 | 第38-39页 |
·油井采油、采液能力分析 | 第39-43页 |
·油井米产油、产液指数 | 第39-40页 |
·采油采液能力分布规律 | 第40-41页 |
·直井产油能力分析 | 第41页 |
·含水率对产液、产油能力的影响 | 第41-43页 |
第4章 油气藏动态分析 | 第43-76页 |
·油气藏开发概况 | 第43-44页 |
·油气藏开采动态与储量动用特征 | 第44-72页 |
·气(井)顶动态特征 | 第44-60页 |
·油层开采动态特征 | 第60-67页 |
·油气藏气顶、边底水能量大小分析评价 | 第67-72页 |
·油环开发潜力研究 | 第72-76页 |
·油藏极限含水率确定 | 第72-73页 |
·经验公式法计算油环采收率 | 第73-74页 |
·气驱特征曲线分析油减开采动态 | 第74-76页 |
第5章 油环有效开发技术对策数值模拟论证 | 第76-99页 |
·总体技术原则 | 第76-77页 |
·开发方式 | 第76-77页 |
·开发井网 | 第77页 |
·开发速度 | 第77页 |
·油藏地质模型的建立 | 第77-78页 |
·油气藏流体性质分析 | 第78-80页 |
·模拟区相对渗透率曲线 | 第80-81页 |
·油气藏储量拟合与生产历史拟合 | 第81-84页 |
·油环合理开发模式论证 | 第84-96页 |
·油环目前剩余油分布规律 | 第84-85页 |
·油藏合理生产井数优选 | 第85-87页 |
·水平井开发的可行性论证 | 第87-89页 |
·合理布井形式论证 | 第89-91页 |
·屏障注水可行性研究 | 第91-93页 |
·注水开发可行性研究 | 第93-95页 |
·老井重新利用的可行性分析 | 第95-96页 |
·油气藏开发调整部署 | 第96-99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99-100页 |
建议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