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TT1基因导入水稻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Ⅰ 文献综述第9-23页
 1 水稻耐热性研究进展第9-14页
   ·高温对水稻的影响第9-13页
     ·高温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第9-10页
     ·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第10-11页
     ·高温对水稻品质的影响第11页
     ·高温对水稻生理机能的影响第11-13页
   ·水稻耐热性的鉴定和评价第13页
   ·水稻耐热性及育种研究第13-14页
 2 水稻转化受体系统第14-15页
   ·原生质体再生系统第14页
   ·愈伤组织再生系统第14-15页
   ·幼嫩子房、花粉、卵细胞、幼胚第15页
 3 转基因方法第15-18页
   ·基因枪法第15页
   ·农杆菌介导法第15-16页
   ·PEG转化法第16页
   ·电激法第16-17页
   ·花粉管通道法第17页
   ·脂质体转化法第17页
   ·激光微束介导转化法第17页
   ·低能离子束介导法第17-18页
 4 水稻转基因研究存在的问题第18-22页
   ·可利用的基因较少,大部分研究处于研究探索阶段第18页
   ·转基因沉默第18-19页
     ·位置效应第18-19页
     ·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第19页
     ·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第19页
   ·转基因植物的环境安全性问题第19-22页
     ·转基因漂移及其生态风险第20页
     ·对非靶标生物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第20-21页
     ·转基因水稻本身"杂草化"第21页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第21-22页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2-23页
Ⅱ 材料和方法第23-34页
 1 实验材料第23-26页
   ·供试品种第23页
   ·质粒及菌种第23页
   ·试剂的配制第23-25页
     ·受体系统建立中的常用抗生素,激素及生长调节剂(表1)第23-24页
     ·水稻转化培养基第24-25页
     ·细菌培养基第25页
   ·重要试剂及溶液第25-26页
     ·重要试剂第25页
     ·重要溶液第25-26页
   ·重要仪器设备第26页
 2 水稻转基因系统的建立第26-31页
   ·外植体培养方法第26-27页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第27-29页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27页
     ·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第27-28页
     ·质粒的提取第28-29页
   ·水稻基因转化实验方法第29-31页
 3 转基因水稻苗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第31-34页
   ·再生植株DNA微量提取第31页
   ·转基因水稻植株中hpt基因的PCR检测第31-32页
   ·转基因水稻植株中TT1基因的PCR检测第32-33页
   ·RNA的提取第33页
   ·One Step RT-PCR的方法第33-34页
Ⅲ 结果与分析第34-42页
 1 日本晴种子不同成熟度对愈伤诱导的影响第34页
 2 日本晴不同外植体诱导的愈伤组织共培养时间及生长状况比较第34-35页
 3 共培养温度对抗性愈伤率的影响第35-36页
 4 潮霉素(Hyg)筛选压的确定第36-37页
 5 日本晴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经农杆菌介导转化后的稳定转化表现第37-38页
 6 转化植株的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第38-40页
   ·对转化植株hpt基因和TT1基因的PCR分析第38-39页
   ·对转化植株所含TT1基因进行RT-PCR分析第39-40页
 7 转化植株耐热性测试第40-42页
Ⅳ 讨论第42-46页
 1 水稻转基因体系的完善第42-43页
   ·转化受体的选择第42页
   ·共培养过程的优化第42-43页
 2 日本晴成熟胚和幼胚作为外植体的遗传转化比较第43-44页
 3 水稻植株耐热性评价第44-46页
ⅴ 附图第46-48页
参考文献第48-54页
致谢第54页

论文共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属Waxy基因5上游调控区序列变异分析
下一篇:野生二粒小麦抗病基因同源序列的克隆及其分子标记的开发和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