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2-14页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4页 |
·国内外实践动态 | 第14-19页 |
·国外实践动态 | 第14-17页 |
·国内实践动态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思路 | 第19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本文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 第21-34页 |
·杨凌示范区自然社会经济状况 | 第21-22页 |
·基于物质流分析的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 第22-29页 |
·指标选取和计算 | 第22-23页 |
·物质流分析 | 第23-27页 |
·物质减量分析 | 第27-28页 |
·研究结论 | 第28-29页 |
·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与机遇 | 第29-34页 |
·面临问题 | 第29-31页 |
·发展机遇 | 第31-34页 |
第三章 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构建 | 第34-48页 |
·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 | 第34-35页 |
·指导思想 | 第34页 |
·基本原则 | 第34-35页 |
·总体目标 | 第35页 |
·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设计 | 第35-48页 |
·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模式 | 第35-36页 |
·循环型企业模式 | 第36-38页 |
·循环型产业模式 | 第38-45页 |
·循环型社会模式 | 第45-48页 |
第四章 杨凌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48-51页 |
·建立职责分明的社会参与机制 | 第48页 |
·规范政府的参与职责 | 第48页 |
·明确企业的参与责任 | 第48页 |
·提高公众的参与作用 | 第48页 |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48-49页 |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体系 | 第49-50页 |
·建立循环经济技术体系 | 第50页 |
·建立循环经济指标核算体系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