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研究
论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言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一章 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一般理论 | 第13-22页 |
第一节 反垄断法的实施 | 第13-15页 |
一、反垄断法的实施的基本理论 | 第13-14页 |
二、反垄断法实施的方式 | 第14-15页 |
第二节 私人实施反垄断法 | 第15-17页 |
一、私人实施反垄断法的理论基础 | 第15-16页 |
二、私人实施反垄断法的方式 | 第16-17页 |
第三节 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 | 第17-22页 |
一、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特点 | 第17-18页 |
二、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功效 | 第18-22页 |
第二章 外国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考察 | 第22-29页 |
第一节 外国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立法概况 | 第22-25页 |
一、美洲主要国家的立法 | 第22-23页 |
二、欧洲主要国家的立法 | 第23-24页 |
三、亚洲主要国家的立法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各国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诉讼的司法实践 | 第25-27页 |
一、美洲主要国家的司法实践 | 第25-26页 |
二、欧洲主要国家的司法实践 | 第26-27页 |
三、亚洲主要国家的司法实践 | 第27页 |
第三节 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最新发展趋势 | 第27-29页 |
第三章 我国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现状评析 | 第29-39页 |
第一节 我国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实体制度评析 | 第29-35页 |
一、可诉垄断行为类型不详尽 | 第29-30页 |
二、垄断行为的判定规则不明确 | 第30-31页 |
三、归责原则不确定 | 第31-32页 |
四、损害的认定、赔偿规则不健全 | 第32-35页 |
第二节 我国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程序制度评析 | 第35-39页 |
一、诉讼模式的选择不明确 | 第35-36页 |
二、受害人及责任承担者不明确 | 第36-37页 |
三、举证责任不明确 | 第37-39页 |
第四章 我国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制度的构建 | 第39-52页 |
第一节 我国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实体制度构建 | 第39-44页 |
一、明确可诉垄断行为类型 | 第39-40页 |
二、明确垄断行为判定原则 | 第40-42页 |
三、确定归责原则 | 第42-43页 |
四、明确损害赔偿标准 | 第43-44页 |
第二节 我国私人反垄断损害赔偿程序制度构建 | 第44-52页 |
一、确立诉讼模式 | 第44-45页 |
二、明确原告资格 | 第45-48页 |
三、确立举证责任分担原则 | 第48-52页 |
结语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8-59页 |
后记 | 第59-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