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前言 | 第9-13页 |
第一部分 Cohn氏法组份Ⅳ的处理 | 第13-27页 |
1 器材 | 第13-15页 |
·Cohn氏法组份Ⅳ | 第13页 |
·实验仪器 | 第13-14页 |
·实验试剂 | 第14-15页 |
2 方法 | 第15-21页 |
·溶液配制 | 第15-17页 |
·各种Cohn氏法组份Ⅳ抽提液 | 第15-16页 |
·0.05U/ml protac(?) | 第16页 |
·1.0μmol/L S2238 (H-D-Phe-Pip-Arg-pNa.2HCl) | 第16页 |
·1.0μmol/L S2366 (p-Glu-Pro-Arg-pNa.HCl) | 第16-17页 |
·考马斯亮蓝G-250染液 | 第17页 |
·有机溶剂/去污剂(S/D)病毒灭活试剂 | 第17页 |
·APTT试剂 | 第17页 |
·PT试剂 | 第17页 |
·实验方法 | 第17-21页 |
·Cohn氏法组份Ⅳ的抽提 | 第17-18页 |
·S/D病毒灭活保护剂的筛选 | 第18页 |
·蛋白C抗凝活性分析(PC:C)—凝固一期法(APTT法) | 第18-19页 |
·蛋白C酰胺酶活性分析(PC:C)—发色底物法[34,35] | 第19页 |
·凝血因子Ⅱ(Ⅶ、Ⅹ)促凝活性分析(FⅡ:C、FVⅡ:C、FⅩ:C) | 第19页 |
·凝血因子Ⅸ促凝活性分析(FⅨ:C) | 第19-20页 |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 第20页 |
·比活性计算 | 第20-21页 |
3 结果 | 第21-24页 |
·抽提条件的筛选 | 第21-22页 |
·抽提Cohn氏法组份Ⅳ的最佳pH | 第21页 |
·抽提Cohn氏法组份Ⅳ的最佳时间 | 第21页 |
·抽提Cohn氏法组份Ⅳ的最佳缓冲液 | 第21-22页 |
·S/D病毒灭活保护剂的筛选 | 第22-23页 |
·氨基酸类和HSA保护剂 | 第22-23页 |
·组合保护剂 | 第23页 |
·Cohn氏法组份Ⅳ中VKD蛋白的含量 | 第23-24页 |
4 讨论 | 第24-26页 |
5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部分 人血浆蛋白C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第27-48页 |
1 器材 | 第27-30页 |
·Cohn氏法组份Ⅳ | 第27页 |
·实验仪器 | 第27-29页 |
·实验试剂 | 第29-30页 |
2 方法 | 第30-39页 |
·试剂配制 | 第30-32页 |
·Cohn氏法组份Ⅳ抽提液 | 第30页 |
·离子交换层析(IEC)工作液 | 第30页 |
·固定化金属螯合亲和层析(IMAC)工作液 | 第30-31页 |
·SDS-PAGE缓冲液 | 第31-32页 |
·Western Blot工作液 | 第32页 |
·实验方法 | 第32-39页 |
·蛋白C的分离纯化 | 第32-33页 |
·Cohn氏法组份Ⅳ预处理 | 第33页 |
·离子交换层析(IEC) | 第33页 |
·固定化金属鳌合亲和层析(IMAC) | 第33页 |
·蛋白C抗凝活性分析(PC:C)—凝固—期法(APTT法) | 第33-34页 |
·蛋白C酰胺酶活性(PC:C)分析——发色底物法 | 第34页 |
·凝血因子Ⅱ(Ⅶ、Ⅹ)促凝活性分析(FⅡ:C、FⅦ:C、FⅩ:C) | 第34页 |
·凝血因子Ⅸ促凝活性分析(FⅨ:C) | 第34-35页 |
·蛋白浓度测定 | 第35页 |
·比活性计算 | 第35页 |
·SDS-PAGE | 第35-36页 |
·Western Blot | 第36-39页 |
3 结果 | 第39-43页 |
·Cohn氏法组份Ⅳ预处理 | 第39页 |
·离子交换层析 | 第39-40页 |
·固定化金属螯合亲和层析 | 第40-41页 |
·蛋白C浓缩物的分析鉴定 | 第41页 |
·SDS-PAGE检测结果 | 第41-42页 |
·Western Blot检测结果 | 第42-43页 |
4 讨论 | 第43-46页 |
5 小结 | 第46-48页 |
结论与后续实验设计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综述 | 第53-63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