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41页 |
·认知与大脑功能研究的历史及发展 | 第14-18页 |
·实验心理学 | 第14-16页 |
·认知心理学 | 第16-18页 |
·脑电同步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第18-33页 |
·脑电同步研究的历史 | 第18-21页 |
·脑神经同步的机制 | 第21-23页 |
·脑功能整合与集群绑定机制 | 第23-26页 |
·不同尺度上的神经电生理同步 | 第26-29页 |
·不同频段脑电同步的生理学意义 | 第29-33页 |
·脑电同步分析方法 | 第33-39页 |
·脑电信号的采集 | 第33-36页 |
·被试的准备 | 第34页 |
·系统准备及电极安放 | 第34-36页 |
·脑电同步分析常用方法及应用 | 第36-39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 | 第39-41页 |
第二章 线性相干分析及其在视通路脑电分析中的应用 | 第41-61页 |
·相干系数的定义 | 第41-45页 |
·时域分析(TIME ANALYSIS) | 第41-42页 |
·频域分析(FREQUENCY ANALYSIS) | 第42-43页 |
·时频分析(TIME-FREQUENCY ANALYSIS) | 第43-44页 |
·参数化模型的谱估计方法 | 第44-45页 |
·视觉系统组织与视皮层通路理论 | 第45-47页 |
·腹侧通路 | 第46-47页 |
·背侧通路 | 第47页 |
·线性相干分析及其在视通路脑电分析中的应用 | 第47-55页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脑电记录与相干性计算 | 第49-50页 |
·分析内容 | 第50页 |
·结果 | 第50-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基于时变参数ARMA模型的脑电相干性分析 | 第55-60页 |
·方法 | 第55-58页 |
·实际脑电数据的计算结果 | 第58-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三章 非线性同步指数及其在视觉空间注意研究中的应用 | 第61-73页 |
·非线性同步指数定义及估算 | 第61-64页 |
·互信息熵MUTUAL INFORMATION(MI) | 第61-62页 |
·似然同步SYNCHRONIZATION LIKELIHOOD(SL) | 第62-63页 |
·广义同步GENERALIZED SYNCHRONIZATION(GS) | 第63-64页 |
·视觉空间注意 | 第64-67页 |
·视觉空间注意的ERP同步现象研究 | 第67-70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记录与分析 | 第68-69页 |
·实验结果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四章 脑电相位同步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 第73-93页 |
·相位同步的概念与度量 | 第74-76页 |
·相位同步的概念 | 第74-75页 |
·相位同步指数 | 第75-76页 |
·相位差的计算方法 | 第76-78页 |
·利用相干函数及相干相位谱判定1∶1相位连接或同步 | 第76-77页 |
·通过估计信号瞬时相位来研究1∶1、N∶M相位连接或同步 | 第77-78页 |
·瞬时相位同步分析方法及其在视听觉同步研究中的应用 | 第78-83页 |
·希尔伯特相位同步分析方法 | 第79页 |
·数据采集与分析 | 第79-80页 |
·实验设计 | 第79-80页 |
·被试情况 | 第80页 |
·实验要求 | 第80页 |
·脑电信号的记录与预处理 | 第80-81页 |
·结果 | 第81-82页 |
·行为数据 | 第81页 |
·脑电同步数据 | 第81-82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基于分段PRONY建模的脑电相位同步分析方法 | 第83-91页 |
·方法 | 第83-85页 |
·性能的仿真 | 第85-87页 |
·相位分辨率 | 第85页 |
·频率分辨率 | 第85-86页 |
·同步性检测效果 | 第86-87页 |
·实际EEG数据结果 | 第87-89页 |
·讨论与总结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3-96页 |
·总结 | 第93-94页 |
·线性方法与非线性方法的比较 | 第93页 |
·非线性分析方法的选择 | 第93-94页 |
·展望 | 第94-96页 |
致谢 | 第96-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9页 |
攻博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