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多重地层划分对比与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1-13页 |
·岩石地层划分对比研究 | 第12-13页 |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研究 | 第13页 |
·沉积体系分析研究 | 第13页 |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13-14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14-18页 |
·区域自然地理概况 | 第14-15页 |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5-16页 |
·区域地层 | 第16-18页 |
第3章 实测地层剖面描述 | 第18-28页 |
·江油马鞍塘剖面 | 第18-20页 |
·绵竹汉旺剖面 | 第20-21页 |
·什邡市金河剖面 | 第21-23页 |
·雅安荥经县剖面 | 第23-25页 |
·广元上寺剖面 | 第25-26页 |
·江油黄连桥剖面 | 第26-28页 |
第4章 岩石地层划分对比 | 第28-38页 |
·岩石地层划分的原则和方法 | 第28-29页 |
·岩性对比 | 第28页 |
·标志层对比 | 第28页 |
·旋回对比 | 第28-29页 |
·前人岩石地层划分概况 | 第29页 |
·本文采用的岩石地层划分方案及岩石地层特征 | 第29-38页 |
·雷口坡组 | 第29-31页 |
·天井山组 | 第31-32页 |
·马鞍塘组 | 第32-33页 |
·须家河组 | 第33-38页 |
第5章 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 | 第38-43页 |
·生物地层 | 第38-42页 |
·双壳Eumorphotis(Asoella)illyrica-Myophoria(Costatoria)goldfussi 组合带 | 第38页 |
·双壳Entolium tenuistriatum-Myophoria (Myophoria)vulgaris 组合带 | 第38-39页 |
·双壳Halobia pluriradiata-Halobia convexa 组合带 | 第39-40页 |
·双壳Burmesia lirata-Myophoria(Costatria)napengensis 组合带 | 第40页 |
·双壳Permophoms emeiensis-WeiyuaneLla rhomboidalis 组合带 | 第40-41页 |
·植物Pterophyllum ptilum-Podozamites schenki-Neocalamites curcinoides 组合带 | 第41-42页 |
·年代地层归属的讨论 | 第42-43页 |
第6章 沉积体系 | 第43-64页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43-44页 |
·岩性标志 | 第43-44页 |
·古生物学标志 | 第44页 |
·其他相标志 | 第44页 |
·沉积体系划分方案 | 第44-48页 |
·沉积体系特征分析 | 第48-59页 |
·三角洲沉积体系 | 第48-53页 |
·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 | 第53-56页 |
·滨岸沉积体系 | 第56-57页 |
·浅海陆棚沉积体系 | 第57-59页 |
·沉积体系的空间展布规律及海陆转换过程 | 第59-62页 |
·中三叠世沉积体系展布 | 第59-60页 |
·晚三叠世早期沉积体系展布 | 第60-62页 |
·中晚三叠世沉积模式及演化 | 第62-64页 |
·中三叠世至晚三叠世早期沉积模式 | 第62-63页 |
·晚三叠世中—晚期沉积模式 | 第63-64页 |
结论 | 第64-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第68-69页 |
图版说明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