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9页 |
·水环境中重金属污染的回顾 | 第12-15页 |
·铜 | 第13-14页 |
·镉 | 第14页 |
·铬 | 第14-15页 |
·去除废水中重金属的传统方法 | 第15-16页 |
·植物修复技术 | 第16页 |
·生物吸附 | 第16-21页 |
·生物吸附及其在水体修复中的优势 | 第16-19页 |
·生物吸附的影响因素 | 第19-21页 |
·金属离子的化学性质 | 第19页 |
·pH的影响 | 第19-20页 |
·其他离子的影响 | 第20页 |
·温度的影响 | 第20-21页 |
·其他因素的影响 | 第21页 |
·重金属生物吸附平衡 | 第21-23页 |
·重金属的生物吸附动力学 | 第23-25页 |
·准一级动力学模型 | 第24页 |
·准二级动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生物吸附机理 | 第25-27页 |
·物理吸附(范德华尔斯引力) | 第25页 |
·化学吸附 | 第25-27页 |
·离子交换 | 第27页 |
·配位、络合/螯合 | 第27页 |
·本研究的动机和目标 | 第27-29页 |
·水葫芦 | 第27-28页 |
·本研究的目标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利用水葫芦根系作为生物吸附剂去除水中Cu(Ⅱ) | 第29-44页 |
·导言 | 第29-30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吸附材料的制备 | 第30-31页 |
·生物吸附剂的表征 | 第31页 |
·生物吸附研究 | 第31-3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2-43页 |
·水葫芦根系表面性质 | 第32-33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33-35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35-36页 |
·吸附活化能 | 第36-37页 |
·吸附机理 | 第37-43页 |
·阳离子的影响 | 第37-40页 |
·XPS光谱分析 | 第40-42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水溶液中Cu(Ⅱ)对水葫芦根系吸附Cd(Ⅱ)的竞争抑制研究 | 第44-63页 |
·导言 | 第44-45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5-46页 |
·水葫芦根系的准备 | 第45页 |
·水葫芦根系的性质 | 第45页 |
·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6-61页 |
·Cd(Ⅱ)单金属体系中的生物吸附 | 第46-51页 |
·生物吸附等温线 | 第46-47页 |
·吸附热力学 | 第47-49页 |
·生物吸附动力学 | 第49-51页 |
·Cd(Ⅱ)生物吸附过程的抑制影响 | 第51-54页 |
·Cu(Ⅱ)对Cd(Ⅱ)生物吸附过程中的抑制作用 | 第51-52页 |
·共存在金属离子浓度对生物吸附的影响 | 第52-53页 |
·溶液pH对Cd(Ⅱ)抑制过程的影响 | 第53-54页 |
·抑制过程机理研究 | 第54-61页 |
·动力学的差异 | 第54-56页 |
·吸附过程中轻金属离子的释放 | 第56-58页 |
·Cd(Ⅱ)的解吸附 | 第58-60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第四章 Cu(Ⅱ)作为共存离子对水葫芦根系去除水溶液中Cr(Ⅵ)的协同影响机制 | 第63-79页 |
·导言 | 第63-6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4-65页 |
·材料 | 第64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64页 |
·生物吸附实验 | 第64-65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5-78页 |
·pH的影响 | 第65页 |
·溶液中Cu(Ⅱ)的影响 | 第65-68页 |
·吸附机理研究 | 第68-78页 |
·吸附等温线 | 第68-69页 |
·热力学研究 | 第69-71页 |
·吸附动力学 | 第71-73页 |
·傅里叶变化红外光谱分析 | 第73-74页 |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 第74-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4页 |
·结论 | 第79-82页 |
·展望 | 第82-84页 |
参考文献 | 第84-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