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15页 |
·砀山梨病害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植物炭疽病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炭疽病病原真菌的分类研究 | 第11-12页 |
·炭疽病的传播及侵染方式 | 第12页 |
·炭疽病的流行与防治 | 第12页 |
·炭疽病的研究前景 | 第12-13页 |
·真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的研究 | 第13-15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的发展 | 第13页 |
·rDNA-ITS 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 | 第13-14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技术的发展前景 | 第14-15页 |
2 引言 | 第15-17页 |
·砀山梨炭疽病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 第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7-23页 |
·材料 | 第1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17-20页 |
·主要仪器 | 第17-18页 |
·主要试剂 | 第18-20页 |
·方法 | 第20-23页 |
·田间调查及病果、病叶采集 | 第20页 |
·PDA 培养基的配制 | 第20页 |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第20页 |
·形态学鉴定 | 第20-21页 |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 第21页 |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1页 |
·rDNA-ITS 序列Blast 分析及系统聚类树构建 | 第21-22页 |
·病原菌的室内药剂筛选试验 | 第22-23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3-32页 |
·田间调查发病情况 | 第23-24页 |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形态学特征 | 第24-25页 |
·病原菌的致病性测定 | 第25页 |
·病原菌rDNA-ITS 序列分析 | 第25-28页 |
·病原菌rDNA-ITS 的序列克隆与测序 | 第25-26页 |
·rDNA-ITS 序列的Blast 比对与亲缘关系分析 | 第26-28页 |
·常用杀菌剂对梨炭疽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 | 第28-29页 |
·常用杀菌剂对梨炭疽病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 第29-32页 |
5 讨论 | 第32-35页 |
·关于炭疽病的暴发原因 | 第32页 |
·关于梨炭疽病症状表现特征 | 第32-33页 |
·关于病原真菌种类准确鉴定方法 | 第33页 |
·附着胞的形成对致病性的影响 | 第33-34页 |
·抑菌药剂的筛选 | 第34-35页 |
6 结论 | 第35-36页 |
·不同梨园的发病情况 | 第35页 |
·致病病原菌的鉴定 | 第35页 |
·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抑制剂的筛选 | 第35-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0页 |
附录 A 试验相关原始数据 | 第40-50页 |
附录 A-1 田间不同梨园发病情况调查数据 | 第40页 |
附录 A-2 正常喷药防治下炭疽病发生情况 | 第40-41页 |
附录 A-3 砀山梨炭疽病病原菌rDNA-ITS 序列登录在GenBank 网站上的界面 | 第41-42页 |
附录 A-4 常用杀菌剂对梨炭疽病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率 | 第42-43页 |
附录 A-5 第五天不同药剂抑菌率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43-44页 |
附录 A-6 炭疽病分生孢子萌发率统计(8 h) | 第44-45页 |
附录 A-7 8 h 炭疽病分生孢子萌发率 | 第45-46页 |
附录 A-8 8 h 孢子萌发率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46-47页 |
附录 A-9 炭疽病分生孢子萌发率统计(48 h) | 第47-48页 |
附录 A-10 48 h 炭疽病分生孢子萌发率 | 第48-49页 |
附录 A-11 48 h 孢子萌发率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49-50页 |
附录 B 试验研究相关照片 | 第50-53页 |
附录 B-1 不同药剂对炭疽病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 | 第50-52页 |
附录 B-2 不同药剂对炭疽病分生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 | 第52-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作者简介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