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缩略语表 | 第9-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1 偏头痛的中西医研究进展概述及流行病学 | 第11-33页 |
·祖国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概况 | 第11-14页 |
·古代医家对偏头痛的认识 | 第11-12页 |
·病因病机 | 第12-14页 |
·病理特点 | 第12-13页 |
·气血逆乱,络脉失和为病机关键 | 第13页 |
·偏头痛的中医临床分型 | 第13-14页 |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认识 | 第14-20页 |
·管源学说 | 第14页 |
·神经学说 | 第14-16页 |
·皮层扩布性抑制(cortical spreading depression CSD) | 第14-15页 |
·偏头痛与脑异常活动 | 第15-16页 |
·三叉神经血管学说 | 第16-18页 |
·神经源性炎症学说 | 第16-17页 |
·偏头痛与生化机制 | 第17-18页 |
·遗传因素 | 第18页 |
·5-羟色胺(5-HT)学说 | 第18-19页 |
·脑干中枢学说 | 第19页 |
·其它学说 | 第19-20页 |
·偏头痛的实验室检查 | 第20-22页 |
·脑电图检查(EEG) | 第20页 |
·脑电地形图(BRAIN ELECTRICAL ACTIVITYMAPPING,BEAM) | 第20页 |
·经颅多普勒(TCD) | 第20-21页 |
·头颅CT | 第21页 |
·脑血管造影 | 第21页 |
·脑脊液 | 第21页 |
·免疫学 | 第21-22页 |
·血小板功能 | 第22页 |
·现代医学对偏头痛的治疗 | 第22-25页 |
·偏头痛防治的基本原则 | 第22页 |
·急性发作期治疗 | 第22-23页 |
·特异性治疗药物 | 第22-23页 |
·非特异性治疗药物 | 第23页 |
·预防性治疗 | 第23-25页 |
·预防性治疗的原则 | 第24页 |
·预防性治疗的适应证 | 第24页 |
·预防性治疗的常用药物 | 第24-25页 |
·偏头痛的中药治疗 | 第25-29页 |
·中成药 | 第25页 |
·辨证论治 | 第25-28页 |
·从肝论治 | 第25-26页 |
·从风论治 | 第26页 |
·从寒论治 | 第26页 |
·从湿论治 | 第26页 |
·从痰论治 | 第26-27页 |
·从虚论治 | 第27页 |
·从瘀论治 | 第27-28页 |
·从经脉论治 | 第28页 |
·古方加减 | 第28-29页 |
·问题与展望 | 第29页 |
·需要参阅的文献 | 第29-33页 |
2 META分析 | 第33-48页 |
·分析目的 | 第33-34页 |
·分析方法 | 第34-38页 |
·文献标准 | 第34-35页 |
·纳入标准 | 第34页 |
·排除标准 | 第34-35页 |
·检索策略 | 第35页 |
·文献筛选 | 第35页 |
·文献评价 | 第35页 |
·准备META分析 | 第35页 |
·分析结果 | 第35-38页 |
·文献检索和筛选结果 | 第36页 |
·文献定性评价结果 | 第36-38页 |
·META分析过程 | 第38-41页 |
·纳入文献 | 第38页 |
·纳入试验的质量与特征描述 | 第38-39页 |
·异质性检验 | 第39-40页 |
·正天丸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 | 第40页 |
·敏感性分析 | 第40页 |
·潜在发表偏倚 | 第40-41页 |
·不良反应 | 第41页 |
·MEAT分析结论 | 第41-48页 |
3 研究讨论 | 第48-53页 |
·研究背景的讨论 | 第48页 |
·研究对象的讨论 | 第48-49页 |
·研究设计的讨论 | 第49-51页 |
·样本量估算 | 第49页 |
·对照的设立 | 第49-50页 |
·随机化分组 | 第50页 |
·盲法设计与实施 | 第50-51页 |
·统计方法 | 第51页 |
·疗效指标的选择及其标准的讨论 | 第51页 |
·随访完整性的讨论 | 第51-52页 |
·META分析的讨论 | 第52页 |
·讨论结论 | 第52-53页 |
4 结论 | 第53-54页 |
5 附件 | 第54-57页 |
·修改后JADAD量表 | 第54-55页 |
·非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质量评分: | 第55-56页 |
·偏头痛诊断标准 | 第56-5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个人简历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