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91D镁合金微弧氧化膜耐蚀性表征方法的对比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镁合金的特点 | 第11-13页 |
| ·镁合金的电化学特性 | 第11-12页 |
| ·镁合金的腐蚀形态 | 第12-13页 |
| ·镁合金腐蚀的影响因素 | 第13页 |
| ·微弧氧化技术、膜层耐蚀原因及腐蚀特性 | 第13-16页 |
| ·微弧氧化技术 | 第13-15页 |
| ·微弧氧化膜的耐蚀原因 | 第15页 |
| ·微弧氧化膜的腐蚀特性 | 第15-16页 |
| ·微弧氧化膜层耐蚀性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点滴试验 | 第17页 |
| ·浸泡试验 | 第17页 |
| ·盐雾试验 | 第17-18页 |
| ·电化学试验 | 第18-21页 |
|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创新性 | 第21-23页 |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 第21页 |
|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1-22页 |
| ·本课题的创新性 | 第22-23页 |
| 第2章 试验方法 | 第23-30页 |
| ·试验材料 | 第23页 |
| ·试验设备 | 第23-24页 |
| ·研究方案 | 第24-25页 |
| ·试样制备 | 第25-26页 |
| ·微弧氧化试样制备 | 第25页 |
| ·膜层性能检测试样制备 | 第25-26页 |
| ·膜层性能及微观结构表征 | 第26-28页 |
| ·膜厚检测 | 第26页 |
| ·耐蚀性检测 | 第26-28页 |
| ·微观特征检测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方法 | 第28-30页 |
| 第3章 镁合金微弧氧化膜试样的制备工艺 | 第30-44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探索微弧氧化加压规范及氧化时间 | 第30-32页 |
| ·微弧氧化装置 | 第30-31页 |
| ·加压规范和氧化时间对膜厚及耐蚀性的影响 | 第31-32页 |
| ·批量微弧氧化膜试样的制备 | 第32-43页 |
| ·耐蚀性表征方法初探试样的制备 | 第33-35页 |
| ·耐蚀性表征方法对比研究试样的制备 | 第35-43页 |
| ·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镁合金微弧氧化膜耐蚀性表征方法的初探 | 第44-64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点滴试验 | 第44-49页 |
| ·探索点滴液含量 | 第44-46页 |
| ·探索耐蚀性评判标准 | 第46-48页 |
| ·氧化60min微弧氧化膜层的耐蚀性 | 第48-49页 |
| ·浸泡试验 | 第49-50页 |
| ·盐雾试验 | 第50-54页 |
| ·64h中性盐雾试验 | 第50-53页 |
| ·100h中性盐雾试验 | 第53-54页 |
| ·电化学试验 | 第54-63页 |
| ·循环伏安法 | 第55-56页 |
| ·Tafel极化曲线 | 第56-58页 |
| ·开路电位 | 第58-59页 |
| ·电化学阻抗谱 | 第59页 |
| ·电化学和点滴测试结果的对比讨论 | 第59-63页 |
| ·小结 | 第63-64页 |
| 第5章 镁合金微弧氧化膜耐蚀性表征方法的对比研究 | 第64-111页 |
| ·引言 | 第64页 |
| ·100h及240h中性盐雾试验 | 第64-75页 |
| ·腐蚀率评判耐蚀性 | 第65-67页 |
| ·首个蚀点出现时间评判耐蚀性 | 第67-69页 |
| ·外观评级评判耐蚀性 | 第69-71页 |
| ·微弧氧化膜盐雾测试后的腐蚀形貌 | 第71-75页 |
| ·点滴试验 | 第75-78页 |
| ·电化学试验 | 第78-104页 |
| ·循环伏安法 | 第78-83页 |
| ·Tafel极化曲线 | 第83-92页 |
| ·开路电位 | 第92-95页 |
| ·电化学阻抗谱 | 第95-99页 |
| ·微弧氧化膜电化学测试后的表面腐蚀形貌 | 第99-104页 |
| ·电化学和点滴测试结果的比较 | 第104-106页 |
| ·耐蚀性表征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106-109页 |
| ·小结 | 第109-111页 |
| 结论 | 第111-11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3-118页 |
| 致谢 | 第118-119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1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