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绪言 | 第9-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第9-10页 |
二、发展模式理论与实践 | 第10-14页 |
(一) 发展模式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0-12页 |
(二) 几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 第12-14页 |
三、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四、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5-16页 |
五、预期目标 | 第16-17页 |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 | 第17-34页 |
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共产党人的有益探索 | 第17-20页 |
(一)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史背景 | 第17-18页 |
(二)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过程 | 第18-20页 |
二、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共产党人的开创之举 | 第20-25页 |
(一)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史背景 | 第21-22页 |
(二)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过程 | 第22-25页 |
三、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共产党人的继承发展 | 第25-29页 |
(一) 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史背景 | 第25-27页 |
(二) 继承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过程 | 第27-29页 |
四、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共产党人的创新完善 | 第29-34页 |
(一) 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历史背景 | 第29-31页 |
(二) 创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过程 | 第31-34页 |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内容及特征 | 第34-45页 |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内容 | 第34-41页 |
(一) 把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经济发展模式 | 第34-36页 |
(二) 努力建设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政治发展模式 | 第36-38页 |
(三)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容的文化发展模式 | 第38-40页 |
(四) 以构建"和谐社会"为发展目标的社会发展模式 | 第40-41页 |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特征 | 第41-45页 |
(一)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中国 | 第41-42页 |
(二) 以中国国情为依据探索中国特色发展道路 | 第42页 |
(三) 以国际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变化为根据不断完善创新 | 第42-43页 |
(四) 以建设和发展自己为立足点实行对外开放 | 第43页 |
(五) 以稳定为前提并通过渐进式改革谋求发展 | 第43-44页 |
(六) 以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 第44-45页 |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 第45-52页 |
一、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旧有体制弊端仍然存在 | 第45-46页 |
(一) 产权改革滞后的问题 | 第45-46页 |
(二) 要素市场"双轨制"问题 | 第46页 |
(三) 按要素分配的实现机制问题 | 第46页 |
(四) 政府职能转变问题 | 第46页 |
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实现全面发展任重道远 | 第46-48页 |
(一) 资源分布不均衡 | 第47页 |
(二)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 | 第47页 |
(三) 民生问题日渐突出 | 第47-48页 |
三、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制约协调发展顺利进行 | 第48-49页 |
(一) 城乡关系问题突出 | 第48页 |
(二)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 第48-49页 |
四、资源过度使用、生态破坏,可持续发展难以实现 | 第49-50页 |
(一) 人均资源不足是现实国情 | 第49页 |
(二) 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 第49-50页 |
(三) 资源环境问题引发其它问题 | 第50页 |
五、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解决公平公正问题困难重重 | 第50-52页 |
(一) 整体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 第50-51页 |
(二) 城乡、行业、地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 | 第51-52页 |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完善和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52-69页 |
一、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第52-57页 |
(一)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 第53-54页 |
(二)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 | 第54-55页 |
(三) 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 | 第55-57页 |
二、坚持"四位一体"的辩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 第57-60页 |
(一) 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个体发展 | 第57-58页 |
(二) 统筹兼顾,实现"四位一体"的整体发展 | 第58-60页 |
三、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 第60-64页 |
(一)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 第60-63页 |
(二)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合理区域发展格局 | 第63-64页 |
四、坚持走社会主义新型发展道路,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第64-66页 |
(一) 加强生态伦理教育,培育生态文明意识 | 第64-65页 |
(二)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65页 |
(三) 完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 第65-66页 |
(四) 重点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维护社会环境安全 | 第66页 |
(五) 加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 第66页 |
五、坚持以人为本,努力促进全体公民和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 第66-69页 |
(一)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基础 | 第67页 |
(二)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 第67-69页 |
结束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第74-75页 |
致谢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