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凹凸棒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吸附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第一章 综述第12-38页
   ·凹凸棒石黏土的基本情况第12-13页
     ·凹凸棒石黏土的名称由来第12页
     ·国内外凹凸棒石黏土的资源分布状况第12-13页
     ·国内外凹凸棒石黏土的研究与开发现状第13页
   ·凹凸棒石黏土的晶体结构与化学组成第13-14页
   ·凹凸棒黏土的改性研究第14-19页
     ·机械提纯第15页
     ·热活化第15-16页
     ·酸改性第16-17页
     ·有机改性第17-19页
   ·凹凸棒石黏土的基本性质第19-21页
     ·吸附性第19-20页
     ·催化性第20页
     ·阳离子交换能力第20-21页
     ·悬浮流变性第21页
   ·凹凸棒石黏土的应用研究第21-30页
     ·凸棒石黏土在吸附剂方面的应用第21-25页
       ·凹凸棒石黏土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第21-23页
       ·凸棒石黏土在油品及饮料脱色方面的应用第23-24页
       ·对黄曲霉毒素B1等有毒物质的清除第24页
       ·对有害气体及放射性物质的吸附第24-25页
     ·凹凸棒石黏土在催化剂方面的应用第25-27页
       ·在光催化方面的应用第25-26页
       ·在其它催化方面的应用第26-27页
     ·凹凸棒石黏土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的应用第27-29页
       ·凹凸棒石黏土在橡胶中的应用第27-28页
       ·凹凸棒石黏土在塑料中的应用第28页
       ·凹凸棒石黏土在复合保水剂中的应用第28-29页
       ·凹凸棒石黏土在涂料中的应用第29页
     ·凹凸棒石黏土在其它方面的应用第29-30页
   ·结论与展望第30页
   ·选题思路第30-31页
 参考文献第31-38页
第二章 纳米ZnO/ATP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的研究第38-52页
   ·引言第38页
   ·实验部分第38-42页
     ·仪器装置第38-39页
     ·试剂第39页
     ·吸附材料的制备第39页
       ·凹凸棒石的纯化第39页
       ·纳米ZnO/ATP复合材料的制备第39页
     ·亚甲基蓝标准溶液的配制第39-40页
     ·亚甲基蓝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第40-41页
     ·实验方法与计算方法第41-42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2-49页
     ·纳米ZnO/ATP复合材料的红外光谱表征第42-43页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3-45页
     ·复合材料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5-46页
     ·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6页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6-47页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7-48页
     ·吸附平衡等温实验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2页
第三章 超声波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对罗丹明B的吸附性能研究第52-65页
   ·引言第52页
   ·实验部分第52-56页
     ·仪器设备第52-53页
     ·试剂第53页
     ·吸附材料的制备第53页
       ·凹凸棒石黏土的纯化第53页
       ·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的制备第53页
     ·罗丹明B溶液的配制第53-54页
     ·罗丹明B最大吸收波长的测定第54-55页
     ·实验方法与计算方法第55-56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56-63页
     ·有机改性凹凸棒石黏土的红外光谱表征第56-57页
     ·吸附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57-58页
     ·复合材料投加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58-59页
     ·pH值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59-60页
     ·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60-61页
     ·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61页
     ·吸附平衡等温实验第61-63页
   ·结论第63页
 参考文献第63-65页
第四章 La~(3+)/TiO_2复合微粒固相光催化降解聚氯乙烯薄膜第65-72页
   ·引言第65页
   ·实验部分第65-67页
     ·仪器装置第65页
     ·试剂第65-66页
     ·La~(3+)/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66页
       ·凝胶的制备第66页
       ·La~(3+)/TiO_2复合催化剂的制备第66页
     ·PVC薄膜的降解方法第66-67页
   ·结果与讨论第67-70页
     ·PVC薄膜的失重结果第67-68页
     ·PVC薄膜降解过程的FT-IR分析第68-70页
   ·结论第70页
 参考文献第70-72页
硕士在读期间已发表的论文及获得奖励第72-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河西走廊灌溉农业区的人口生存碳排放评估
下一篇:陇东黄土高原马莲河流域水环境演化特征及石油开发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