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1页 |
前言 | 第11-20页 |
一、中晚唐时期的社会背景 | 第11-14页 |
1、儒学背景 | 第11-12页 |
2、佛学背景 | 第12-14页 |
二、中晚唐三教并立的学术格局 | 第14-15页 |
三、李翱生平和交游 | 第15-20页 |
1、与韩愈的交往 | 第15-17页 |
2、与梁肃的交往 | 第17-18页 |
3、与佛教高僧们的交往 | 第18-20页 |
第一章 李翱《复性书》中复性思想的儒家来源 | 第20-33页 |
一、总述《复性书》对儒家性论的承袭 | 第20-24页 |
二、复性思想对子思《中庸》的性命之道的承袭 | 第24-28页 |
三、复性思想对孟学的性善论的发展 | 第28-30页 |
四、复性思想对韩愈的性三品说的突破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李翱《复性书》中复性思想的佛学来源 | 第33-46页 |
一、略述中国佛性思想的变迁 | 第33-36页 |
二、复性思想对梁肃佛学思想的吸收 | 第36-38页 |
三、复性思想与如来藏思想的关联 | 第38-42页 |
四、复性思想与"阐提不断性善,如来不断性恶"思想的关联 | 第42-43页 |
五、复性的成己成人与佛法修养方法的关联 | 第43-46页 |
第三章 李翱《复性书》对宋明理学的影响 | 第46-49页 |
第四章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