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中国论文--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论文

关于“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4-7页
目录第7-10页
绪论第10-18页
 一、选题缘由第10-11页
 二、文献综述第11-15页
 三、研究方法第15-18页
第一章 精神文化的基本维度第18-24页
 一、精神文化概述第18-20页
  (一) 精神文化的内涵第18页
  (二) 精神文化的层次结构第18-19页
  (三) 精神文化在文化系统中的地位第19页
  (四) 精神文化与精神文明的区别与联系第19-20页
 二、精神文化的特征第20-24页
  (一) 社会历史性第20页
  (二) 相对独立性第20-21页
  (三) 复杂多元性第21页
  (四) 内在持久性第21页
  (五) 区域特异性第21-24页
第二章 当代"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战略价值第24-32页
 一、"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区域价值第24-28页
  (一) "海西"战略迅速提升的积极回应第24-25页
  (二) "海西"区域实力壮大的智力支持第25-26页
  (三) 和谐"海西"倾力构建的精神源泉第26-27页
  (四) "海西"人民全面发展的文化支撑第27-28页
 二、"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辐射价值第28-32页
  (一) 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个性彰显第28页
  (二) 当代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窗口效应第28-29页
  (三) 海峡两岸团结统一大业的文化基础第29页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第29-32页
第三章 "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历史底蕴第32-36页
 一、爱国怀乡的传统第32页
 二、民族认同的意识第32-33页
 三、开拓进取的风貌第33页
 四、艰苦奋斗的精神第33-34页
 五、融汇百川的胸怀第34-36页
第四章 "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第36-44页
 一、"海西"精神文化建设总体形势喜人第36-38页
  (一) 精神文化建设意识普遍增强第36页
  (二) 社会整体精神风貌趋向成熟第36-37页
  (三) 城市特色人文精神基本定位第37页
  (四)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完善第37-38页
 二、"海西"精神文化建设面临严峻挑战第38-41页
  (一) 精神文化建设的区域失衡第38-39页
  (二) 主流意识形态的相对弱化第39-40页
  (三) 民间信仰文化的科学拷问第40页
  (四) 虚拟精神文化的潜在危机第40-41页
 三、"海西"精神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根源分析第41-44页
  (一) 物质根源:经济发展的多层次性第41-42页
  (二) 体制根源:教育体制的内在症结第42页
  (三) 科技根源:信息冲击的双重效应第42页
  (四) 现代根源:多元观念的矛盾冲突第42-43页
  (五) 文化根源:传统文化的负面功能第43-44页
第五章 推进"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第44-56页
 一、推进"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原则第44-48页
  (一)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坚持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辩证统一第44-45页
  (二) 全面协调,和谐发展:坚持统筹大局与兼顾各方的辩证统一第45页
  (三) 永葆生机,活力发展:坚持继承借鉴与批判创新的辩证统一第45-47页
  (四) 着眼未来,永续发展:坚持阶段渐进与持续飞跃的辩证统一第47-48页
 二、推进"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第48-56页
  (一) 精神导向路径第48-50页
   1、"三平精神"的理念导航第48-49页
   2、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引领第49页
   3、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统摄第49-50页
  (二) 管理辅助路径第50-52页
   1、制度建设的健全完善第50-51页
   2、城乡文化的协调互动第51页
   3、量化体系的细化深入第51-52页
  (三) 载体优化路径第52-56页
   1、文化产业的公益发展第52页
   2、传播平台的绿色运行第52-53页
   3、校本课程的开发利用第53页
   4、特殊资源的现代转换第53-56页
结论第56-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62-64页
致谢第64-66页
个人简历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技术进步视阈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下一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探析--兼论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