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油茶种质资源的概况 | 第12-14页 |
·油茶的分布和分类 | 第12-13页 |
·油茶形态学特性 | 第13-14页 |
·油茶生物学特性 | 第14页 |
·根系生长特性 | 第14页 |
·新梢生长 | 第14页 |
·开花结果习性 | 第14页 |
·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 | 第14-17页 |
·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的意义 | 第14页 |
·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的现状 | 第14-15页 |
·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的方法 | 第15-17页 |
·摸清当地主栽品种类型 | 第16页 |
·发掘地方品种 | 第16页 |
·种质资源的调查搜集的方法 | 第16页 |
·种质资源的保存的方法 | 第16-17页 |
·油茶种质资源的形态学鉴定 | 第17页 |
·植物遗传关系研究中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7-20页 |
·分子标记技术的种类 | 第17-19页 |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erphism)限制性多态长度多态性 | 第18页 |
·RAPD(Random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 第18页 |
·ISSR(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单序列重复区间 | 第18页 |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erphism)扩增片断长度多态性 | 第18-19页 |
·SRAP(Sequence–Relat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相关序列扩增多态性 | 第19页 |
·分子标记在油茶遗传关系分析上的应用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0-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31页 |
·试验材料 | 第22-25页 |
·材料的来源 | 第22-25页 |
·福建省油茶主产区农家品种 | 第22页 |
·全国油茶主产省份油茶优良无性系种质资源 | 第22-25页 |
·试验方法 | 第25-30页 |
·油茶种质资源的调查 | 第25页 |
·油茶种质资源的收集 | 第25页 |
·油茶种质资源的保存 | 第25-26页 |
·果实特征测量指标和方法 | 第26页 |
·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纯化 | 第26-27页 |
·油茶基因组DNA 提取方法 | 第26页 |
·油茶DNA 纯化方法 | 第26-27页 |
·基因组DNA 的测定 | 第27页 |
·PCR 反应体系和程序 | 第27-29页 |
·ISSR-PCR 分析 | 第27-28页 |
·SRAP-PCR 分析 | 第28-29页 |
·引物的筛选 | 第29-30页 |
·ISSR 引物的筛选 | 第29页 |
·SRAP 引物的筛选 | 第29-30页 |
·数据处理和指标计算 | 第30-3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1-59页 |
·油茶果实特征的多样性分析 | 第31-35页 |
·油茶果实特征的方差分析 | 第31页 |
·油茶果实特征指标间的相关性和主成份分析 | 第31-33页 |
·油茶果实特征的聚类分析 | 第33-35页 |
·ISSR 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35-46页 |
·单因素分析法优化ISSR 体系 | 第35-37页 |
·Mg~(2+)离子浓度 | 第35页 |
·三磷酸脱氧核苷酸(dNTPs)浓度 | 第35-36页 |
·引物(Primer)浓度 | 第36页 |
·r-Taq 酶浓度 | 第36-37页 |
·DNA 模版含量 | 第37页 |
·退火温度 | 第37页 |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ISSR 反应体系 | 第37-39页 |
·油茶样品的ISSR 扩增结果 | 第39-40页 |
·油茶样品ISSR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0-42页 |
·油茶样品ISSR 遗传关系的聚类分析 | 第42-44页 |
·油茶样品的ISSR 分子鉴别 | 第44-46页 |
·SRAP 反应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 第46-58页 |
·单因素分析法优化SRAP 体系 | 第46-49页 |
·Mg~(2+)离子浓度 | 第46页 |
·三磷酸脱氧核苷酸(dNTPs)浓度 | 第46-47页 |
·引物(Primer)浓度 | 第47-48页 |
·r-Taq 酶含量 | 第48页 |
·DNA 模版含量 | 第48-49页 |
·退火温度 | 第49页 |
·利用正交设计优化SRAP 反应体系 | 第49-50页 |
·油茶样品的SRAP 扩增结果 | 第50-52页 |
·油茶样品SRAP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2-54页 |
·油茶样品SRAP 遗传聚类分析 | 第54-56页 |
·油茶样品的SRAP 分子鉴别 | 第56-58页 |
·果实性状标记与ISSR、SRAP 标记聚类结果相关性分析 | 第58-59页 |
4 小结与讨论 | 第59-63页 |
·油茶基因组DNA 的提取和纯化 | 第59页 |
·油茶样品ISSR-PCR 和SRAP-PCR 体系建立 | 第59-60页 |
·油茶样品ISSR 标记和SRAP 标记的结果比较 | 第60-61页 |
·遗传多样性结果 | 第60-61页 |
·聚类分析结果 | 第61页 |
·分子鉴别结果 | 第61页 |
·油茶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问题 | 第61-62页 |
·油茶果实特征的多样性分析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致谢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