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 ·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方法 | 第13-17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手段、方法 | 第13-17页 |
| 第二章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现状 | 第17-25页 |
| ·生命周期评价 | 第17-19页 |
| ·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 第17-18页 |
| ·生命周期评价的现状 | 第18-19页 |
| ·生命周期评价的局限性 | 第19页 |
|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的现状 | 第19-24页 |
|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的背景 | 第19-20页 |
|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的现状 | 第20-23页 |
|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发展的限制因素 | 第23-24页 |
| ·建筑物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意义 | 第24页 |
| ·建筑物生命周期评价的应用不足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建筑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现状 | 第25-30页 |
| ·国外建筑生命周期评价软件工具介绍 | 第25-28页 |
| ·LCAIDTM | 第25-26页 |
| ·GREEN GUIDE FOR HOUSING SPECIFICATION | 第26页 |
| ·BEES | 第26-27页 |
| ·ATHENATM | 第27页 |
| ·LIFE CYCLE EXPLORER | 第27-28页 |
| ·各种软件工具的不同点 | 第28页 |
| ·我国建筑生命周期评价软件现状 | 第28-30页 |
| ·绿色奥运建筑评价软件 | 第28页 |
| ·我国在建筑生命周期评价软件工具开发中存在的困难 | 第28-30页 |
| 第四章 苏州多层住宅建筑生命周期评价 | 第30-61页 |
| ·目的与范围的确定 | 第30页 |
| ·苏州多层住宅建筑评价的目的 | 第30页 |
| ·苏州多层住宅建筑评价的范围 | 第30页 |
| ·清单分析 | 第30-38页 |
| ·建材准备阶段清单分析 | 第30-35页 |
| ·建造阶段清单分析 | 第35页 |
| ·运行阶段清单分析 | 第35-36页 |
| ·拆除阶段清单分析 | 第36页 |
| ·建筑垃圾处理阶段清单分析 | 第36-38页 |
| ·影响评价 | 第38-56页 |
| ·影响评价方法 | 第38-43页 |
| ·建材准备阶段影响评价 | 第43-49页 |
| ·建造阶段影响评价 | 第49页 |
| ·运行阶段影响评价 | 第49-52页 |
| ·拆除阶段影响评价 | 第52-53页 |
| ·建筑垃圾处理阶段影响评价 | 第53页 |
| ·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评价 | 第53-56页 |
| ·结果解释 | 第56-61页 |
| ·分运行年限讨论 | 第56-57页 |
| ·分单元过程讨论 | 第57-58页 |
| ·分环境影响类型讨论 | 第58页 |
| ·改善建议 | 第58-61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 ·论文总结 | 第61-62页 |
| ·论文研究存在问题与建议 | 第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 科技学院问卷调查表 | 第67-68页 |
| 作者简介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