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前言 | 第9-10页 | 
| 第一章 吕思勉生平及其《史通评》 | 第10-12页 | 
| 第二章 《史通评》中的史学史及史学理论问题研究 | 第12-38页 | 
| 第一节 《史通评》关于古代史学发展沿革的问题 | 第12-15页 | 
| 一、吕思勉对刘知几论“史官建置”的评议 | 第12-13页 | 
| 二、吕思勉对刘知几论“古今正史”的评议 | 第13-14页 | 
| 三、吕思勉对刘知几“史馆监修”观点的评议 | 第14-15页 | 
| 第二节 《史通评》关于史书体裁的问题 | 第15-20页 | 
| 一、吕思勉对刘知几有关史书体裁观点的评论 | 第15-19页 | 
| 二、吕思勉对刘知几编年体和纪传体观点的评论 | 第19页 | 
| 三、正史之外的杂史 | 第19-20页 | 
| 第三节 《史通评》对纪传体史书各组成部分的评价 | 第20-25页 | 
| 一、对刘知几论“本纪”的评价 | 第20页 | 
| 二、对刘知几论“世家”的评价 | 第20-21页 | 
| 三、对刘知几论“列传”的评价 | 第21页 | 
| 四、对刘知几论“表历”的评价 | 第21-22页 | 
| 五、对刘知几论“书志”的评价 | 第22-23页 | 
| 六、对刘知几论“论赞”的评价 | 第23-24页 | 
| 七、对刘知几论“序例”的评价 | 第24页 | 
| 八、对刘知几论“序传”的评价 | 第24-25页 | 
| 第四节 《史通评》对刘知几史书编撰原则和方法的评论 | 第25-32页 | 
| 一、“记言”的原则和方法 | 第25页 | 
| 二、确定“题目”的原则 | 第25页 | 
| 三、确定断限的方法和原则 | 第25-26页 | 
| 四、纪传体史书的分类编排原则 | 第26页 | 
| 五、史书中“称谓”的原则与方法 | 第26-27页 | 
| 六、史料采集的原则 | 第27-28页 | 
| 七、史料的取舍标准 | 第28-29页 | 
| 八、“直书”与“曲笔” | 第29页 | 
| 九、注释的原则与方法 | 第29-30页 | 
| 十、语言文字使用的原则 | 第30页 | 
| 十一、对历史人物可否“惩恶劝善” | 第30-31页 | 
| 十二、历史人物的取舍标准 | 第31页 | 
| 十三、叙事详略的标准 | 第31页 | 
| 十四、对史著的评价原则 | 第31-32页 | 
| 第五节 《史通评》关于历史文学方面的问题 | 第32-35页 | 
| 一、语言表达要以今言为主,体现时代的发展变化 | 第32-33页 | 
| 二、叙事时主观言语的使用要符合史实 | 第33页 | 
| 三、叙事应该简繁得当,懂得文字体例的运用 | 第33-34页 | 
| 四、模仿古人的语言要神似 | 第34页 | 
| 五、著史写作的才与识 | 第34-35页 | 
| 第六节 《史通评》对刘知几“疑古”“惑经”思想的评价 | 第35-38页 | 
| 一、吕思勉对刘知几“疑古”思想的评价 | 第35-36页 | 
| 二、吕思勉对刘知几“惑经”思想的评价 | 第36-38页 | 
| 第三章 《史通评》与其他学者《史通》研究之比较 | 第38-46页 | 
| 第一节 何炳松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 第38-40页 | 
| 一、何炳松简介 | 第38页 | 
| 二、何炳松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 第38-40页 | 
| 第二节 傅振伦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 第40-41页 | 
| 一、傅振伦简介 | 第40页 | 
| 二、傅振伦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 第40-41页 | 
| 第三节 张舜徽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 第41-44页 | 
| 一、张舜徽简介 | 第41页 | 
| 二、张舜徽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 第41-44页 | 
| 第四节 程千帆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 第44-46页 | 
| 一、程千帆简介 | 第44页 | 
| 二、程千帆的《史通》研究及其与《史通评》之比较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结语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