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1页 |
| 绪论 | 第11-18页 |
| 1. 研究目的与范围 | 第11-12页 |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现代医学 | 第12页 |
| ·中医学 | 第12-13页 |
| ·问题与展望 | 第13-14页 |
| 3. 理论基础、研究设想 | 第14-16页 |
| ·CAG的主要病机为"虚"和"瘀" | 第14-15页 |
| ·辨证辨病,宏微相参 | 第15页 |
| ·治疗以益气活血为主,并兼顾其它 | 第15-16页 |
| 4. 研究方法和试验设计 | 第16页 |
| 5. 预期结果和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第18-35页 |
| 1 中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认识 | 第18-26页 |
| ·对病名的认识与沿革 | 第18-19页 |
| ·古代医家对CAG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19-21页 |
| ·现代医家对CAG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21-22页 |
| ·中医临床研究概况 | 第22-26页 |
| 2 现代医学对萎缩性胃炎的研究进展 | 第26-35页 |
| ·病因和发病机制 | 第27-30页 |
| ·诊断 | 第30-32页 |
| ·现代医学治疗萎缩性胃炎研究进展 | 第32-35页 |
| 第二部分 单兆伟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脾胃学术特点 | 第35-51页 |
| 1 单师脾胃学术思想浅探 | 第35-39页 |
| ·顾护后天,以脾胃为本 | 第35页 |
|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五脏病机,皆涉脾胃 | 第35-36页 |
| ·治脾胃,权衡脾与胃的关系 | 第36-37页 |
| ·重视脾胃与各脏腑的关系 | 第37-38页 |
| ·注重时令节气对脾胃之影响 | 第38-39页 |
| 2 孟河医派脾胃养护特色 | 第39-42页 |
| ·顾护后天之本,调理营卫气血 | 第39页 |
| ·斡旋气机升降,务求调气复平 | 第39页 |
| ·崇尚补益脾胃,注重正复邪安 | 第39-40页 |
| ·继承孟河余韵,药用轻清醇正 | 第40页 |
| ·精于药物配伍,善用巧用药对 | 第40-41页 |
| ·食养补虚扶正,颐养天然之气 | 第41页 |
| ·怡情悦性调心理,摄生得宜重起居 | 第41-42页 |
| 3 导师对萎缩性胃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第42-45页 |
| ·脾胃气虚为其本 | 第42-43页 |
| ·瘀血阻络乃致病之标 | 第43-45页 |
| ·滞亦是本病核心之一 | 第45页 |
| 4 导师治疗的CAG基本原则 | 第45-51页 |
| ·益气健脾治其本 | 第45-46页 |
| ·活血化瘀通其络 | 第46-48页 |
| ·理气和胃主通降 | 第48-49页 |
| ·治萃三证,注意寒热虚实转化 | 第49-51页 |
| 第三部份 临床研究 | 第51-73页 |
| 1 一般资料 | 第51-59页 |
| ·病例选择 | 第51-53页 |
| ·实验设计 | 第53页 |
| ·治疗方法 | 第53-54页 |
| ·观察内容与方法 | 第54-56页 |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56-57页 |
| ·病例资料 | 第57-59页 |
| ·统计方法 | 第59页 |
| 2. 结果 | 第59-73页 |
| ·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 第59-60页 |
| ·各主要症状和体征积分的变化情况 | 第60-70页 |
|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第70页 |
| ·治疗前后HP感染比较 | 第70-71页 |
| ·治疗前后胃镜活检病理积分比较 | 第71页 |
| ·治疗前后胃镜及病理疗效比较 | 第71页 |
| ·综合疗效 | 第71-72页 |
| ·安全性指标观查 | 第72页 |
| ·不良反应观察 | 第72-73页 |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73-82页 |
| 1 单师临证备要 | 第73-75页 |
| ·善(单)医者医心 | 第73页 |
| ·辨标本缓急 解病人苦痛为先 | 第73-74页 |
| ·求逆转,不忘中西互参 | 第74页 |
| ·导师对治疗疗程的看法 | 第74-75页 |
| ·汤膏结合,序贯治疗 | 第75页 |
| 2. 单氏逆萎汤作用机制探讨 | 第75-82页 |
| ·单氏逆萎汤药物作用研究 | 第75-82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8页 |
| 附录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作者简介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