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医内科论文--一般病证论文--中风论文

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理论及临床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前言第12-13页
第一章 中医学对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认识第13-19页
 1 对病名的认识第13页
 2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病因病机第13-15页
   ·正气不足,风邪入中第13页
   ·火热亢盛,上扰神窍第13-14页
   ·暴怒伤肝,气机逆乱第14页
   ·饮食伤脾,痰湿阻络第14页
   ·肾虚精亏,虚火上炎第14-15页
   ·瘀热搏结,化风动火第15页
 3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辨证论治第15-19页
   ·从毒论治第15-16页
   ·从痰论治第16页
   ·从火热论治第16页
   ·从肝风论治第16-17页
   ·从瘀论治第17页
   ·从腑实论治第17页
   ·从虚论治第17-19页
第二章 西医学对急性脑出血的认识第19-26页
 1 概述第19页
 2 病因与发病机制第19-20页
   ·急性脑出血的病因学研究第19页
   ·急性脑出血的发病及病理机制第19-20页
 3 西医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第20-26页
   ·内科保守治疗第20-24页
   ·外科手术治疗第24-25页
   ·脑出血的预防第25-26页
第三章 临床研究第26-58页
 1 诊断标准和病例选择第26-28页
   ·中风病中医诊断标准第26页
   ·中风病临床分期标准第26页
   ·脑出血西医诊断标准第26-27页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量化诊断标准第27页
   ·病例纳入标准第27页
   ·病例排除标准第27-28页
   ·观察病例剔除标准、脱落及中止试验标准第28页
 2 临床资料第28-33页
   ·病例来源、分组第28页
   ·性别与年龄第28-29页
   ·BMI指数第29页
   ·两组病例的相关既往病史、个人史及发病诱因分析第29-31页
   ·治疗前两组病情轻重程度比较第31页
   ·两组出血部位分布情况比较第31-32页
   ·两组脑出血量比较第32页
   ·两组脑水肿分级比较第32-33页
 3 研究方法第33-35页
   ·治疗方法第33页
   ·观察指标第33-34页
   ·疗效评定标准第34页
   ·统计学处理方法第34-35页
 4 治疗效果第35-50页
   ·两组"中风病类诊断评分"结果比较第35页
   ·两组治疗前后病情轻重程度比较第35-36页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第36-37页
   ·两组总疗效比较第37页
   ·两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积分比较第37-38页
   ·两组治疗前后格拉斯哥预后(GOS)评分比较第38-39页
   ·两组治疗前后修正RANKIN标准(mRS)评分比较第39页
   ·两组治疗前后"风阳上扰"证候评分及其症候改善情况第39-41页
   ·两组治疗后腑实症状改善情况比较第41-43页
   ·两组治疗前后脑出血量比较第43页
   ·两组治疗前后脑水肿程度比较第43-45页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测定值比较第45-46页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测定结果比较第46-48页
   ·两组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测定结果比较第48页
   ·两组治疗后主要安全性指标检测结果第48-50页
 5 分析与讨论第50-56页
   ·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立论依据第50-52页
   ·凉血通瘀法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组方配伍第52-53页
   ·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的相关因素分析第53-54页
   ·凉血通瘀方能有效改善出血性中风急性期风阳上扰证患者的症状和体征第54-55页
   ·凉血通瘀方能够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第55页
   ·凉血通瘀方具有促进脑血肿吸收及改善脑水肿的功效第55页
   ·凉血通瘀方具有通腑泻下、改善腑实症候的功效第55-56页
   ·临床实验指标及安全性检测指标证实凉血通瘀方安全、无毒副不良反应第56页
 6 结论第56-58页
结语第58-59页
参考文献第59-61页
附录第61-6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65-66页
致谢第66页

论文共6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补肾调周法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的临床研究
下一篇: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