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水文地质学与工程地质学论文--水文地质学(地下水水文学)论文--地下水资源管理论文

农业活动对区域地下水变化影响研究--以石家庄平原区为例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2页
 第一节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第12-17页
   ·降水、农业活动与地下水关系研究第12页
   ·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研究第12-14页
   ·作物产量水分模型研究第14-15页
   ·地下水变化影响状况分析方法研究第15-17页
   ·存在问题第17页
 第三节 研究内容、关键问题及研究方案第17-22页
   ·研究目标与任务第17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17-18页
   ·关键问题及拟解决方法第18-19页
   ·总体思路及技术路线第19页
   ·主要创新点第19-22页
第二章 区域研究背景第22-31页
 第一节 自然地理概况和气象及水文条件第22-25页
   ·自然地理概况第23-24页
   ·气象与水文条件第24-25页
 第二节 区域地质与水文地质第25-28页
   ·区域地质概况第25页
   ·水文地质条件第25-28页
 第三节 农业发展及耗水特征第28-30页
   ·农业发展概况第28页
   ·农业耗水概况第28-30页
 本章小结第30-31页
第三章 降水特征与农作物适应性研究第31-39页
 第一节 降水变化特征第31-36页
   ·降水年际变化第31-32页
   ·降水年代变化第32-34页
   ·降水年内变化第34-35页
   ·降水丰枯水年型分布特征第35-36页
 第二节 降水特征对农作物生长的适应性分析第36-38页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地下水变化与降水量及开采量之间关系研究第39-72页
 第一节 地下水位动态变化规律第39-45页
   ·年际动态变化第39-40页
   ·年内动态变化第40-42页
   ·不同月份年际动态变化特征第42-45页
 第二节 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及农业开采量之间关系研究第45-53页
   ·地下水位与降水量及农业开采量内在关联性第45-46页
   ·降水量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特征第46-49页
   ·开采量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特征第49-53页
 第三节 降水量与农业开采量对地下水位影响状况研究第53-59页
   ·整时段相关及回归分析第54-55页
   ·分时段相关及回归分析第55-59页
 第四节 降水和开采条件变化中地下水系统源汇项特征研究第59-70页
   ·地下水补给项变化特征第59-65页
   ·地下水排泄项变化特征第65-68页
   ·地下水系统源汇项变化结果第68-70页
 本章小结第70-72页
第五章 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研究第72-127页
 第一节 种植结构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特征第72-82页
   ·作物种植结构现状分析第72-73页
   ·种植结构变化特征第73-80页
   ·种植结构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状况第80-82页
 第二节 作物产量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特征第82-98页
   ·粮食产量变化特征第82-83页
   ·粮食生产耗用地下水开采量及强度演变特征第83-85页
   ·粮食产量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特征第85-92页
   ·施肥增产对农业开采量影响特征与机制第92-98页
 第三节 种植面积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特征第98-119页
   ·种植面积变化特征第99-100页
   ·农业开采量及单位面积耗用地下水强度演变特征第100-101页
   ·种植面积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特征第101-109页
   ·单位面积农业耗水强度与有效降水量之间关系第109-119页
 第四节 蔬菜、园林水果种植规模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状况第119-125页
   ·蔬菜种植规模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状况第119-122页
   ·园林水果种植规模变化对地下水影响状况第122-125页
 本章小结第125-127页
第六章 农业活动对区域地下水影响状况诊断分析第127-148页
 第一节 理论方法第127-133页
   ·指导思想、评价原则与指标体系第127-129页
   ·诊断方法构建第129-133页
 第二节 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状况诊断第133-143页
   ·指标处理第134页
   ·诊断分析第134-143页
 第三节 诊断结果及讨论第143-147页
   ·诊断结果第143-145页
   ·结果讨论第145-147页
 本章小结第147-148页
第七章 对策与调整方案研究第148-154页
 第一节 应对对策研究第148-151页
   ·减缓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方略第148-150页
   ·减缓农业活动对地下水影响技术措施第150-151页
 第二节 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第151-153页
   ·种植结构调整约束第151页
   ·种植结构调整方案第151-153页
 本章小结第153-154页
结论与建议第154-158页
致谢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4页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64-165页

论文共1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念青唐古拉早白垩世—早始新世侵入岩年代学、岩石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下一篇:秦岭造山带东部花岗岩成因及其与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