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16页 |
符号说明 | 第16-17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7-33页 |
1.1聚酰胺(PA)概述 | 第17-23页 |
1.1.1聚酰胺简介 | 第17页 |
1.1.2聚酰胺的分类 | 第17-20页 |
1.1.2.1脂肪族聚酰胺 | 第17-18页 |
1.1.2.2全芳香族聚酰胺 | 第18-19页 |
1.1.2.3半芳香族聚酰胺 | 第19页 |
1.1.2.4其他种类聚酰胺 | 第19-20页 |
1.1.3聚酰胺的合成 | 第20-21页 |
1.1.3.1线型聚酰胺的合成 | 第20页 |
1.1.3.2交联聚酰胺的合成 | 第20-21页 |
1.1.4聚酰胺的应用 | 第21-23页 |
1.1.4.1聚酰胺在反渗透膜的应用 | 第21-22页 |
1.1.4.2聚酰胺在涂料中的应用 | 第22页 |
1.1.4.3聚酰胺在热熔胶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1.4.4聚酰胺在固态电解质中的应用 | 第23页 |
1.2高分子络合物 | 第23-24页 |
1.3自修复材料概述 | 第24-25页 |
1.4外援型自修复 | 第25-26页 |
1.4.1微胶囊法 | 第25页 |
1.4.2中空纤维法 | 第25-26页 |
1.5本征型自修复 | 第26-32页 |
1.5.1非共价键自修复 | 第26-28页 |
1.5.1.1氢键作用 | 第26-27页 |
1.5.1.2配位键作用 | 第27-28页 |
1.5.2可逆化学反应 | 第28-32页 |
1.5.2.1双硫键 | 第28-29页 |
1.5.2.2酰腙键 | 第29页 |
1.5.2.3Diels-Alder反应 | 第29-32页 |
1.6自修复材料在当前的应用 | 第32页 |
1.7本课题提出 | 第32-33页 |
第二章含有哌嗪环的单体及预聚体的制备及表征 | 第33-45页 |
2.1实验设计 | 第33页 |
2.2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3-35页 |
2.2.1实验药品 | 第33-34页 |
2.2.2实验仪器 | 第34页 |
2.2.3测试仪器 | 第34-35页 |
2.3样品制备及测试方法 | 第35页 |
2.3.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35页 |
2.3.2核磁共振谱图(NMR)表征 | 第35页 |
2.3.3氨值表征 | 第35页 |
2.4实验内容 | 第35-38页 |
2.4.11,4-双-(丙酸甲酯)哌嗪(DMPZ)的合成 | 第35-36页 |
2.4.2端酯基聚酰胺预聚物(ETPA-pres)的合成 | 第36-37页 |
2.4.3端呋喃环哌嗪基聚酰胺预聚物(FTPA-pres)的合成 | 第37-38页 |
2.5结果与讨论 | 第38-43页 |
2.5.1DMPZ的表征与分析 | 第38-41页 |
2.5.1.1DMPZ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38-39页 |
2.5.1.2DMPZ的质谱表征 | 第39-40页 |
2.5.1.3DMPZ的核磁表征 | 第40-41页 |
2.5.2端酯基聚酰胺预聚物的表征及分析 | 第41-42页 |
2.5.2.1端酯基聚酰胺预聚物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41页 |
2.5.2.2ETPA-pres的氨值分析 | 第41-42页 |
2.5.3端呋喃基聚酰胺预聚物(FTPA-pre)的表征及分析 | 第42-43页 |
2.5.3.1FTPA-pres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42-43页 |
2.5.3.2FTPA-pres的氨值分析 | 第43页 |
2.6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三章哌嗪基线型聚酰胺及其Co2+络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45-62页 |
3.1实验设计 | 第45-46页 |
3.2实验药品及设备 | 第46-47页 |
3.2.1实验药品试剂 | 第46页 |
3.2.2实验常规仪器 | 第46页 |
3.2.3测试仪器 | 第46-47页 |
3.3制样以及测试方法 | 第47-48页 |
3.3.1特征粘度表征 | 第47页 |
3.3.2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表征 | 第47页 |
3.3.3核磁共振谱图(NMR)表征 | 第47页 |
3.3.4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征(DSC) | 第47页 |
3.3.5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分析 | 第47-48页 |
3.3.6热失重分析测试(TGA) | 第48页 |
3.3.7广角X射线衍射(WXRD)分析 | 第48页 |
3.3.8力学性能测试 | 第48页 |
3.4实验方法 | 第48-50页 |
3.4.1PIP-PA的合成 | 第48-49页 |
3.4.2Co2+改性聚酰胺的制备 | 第49-50页 |
3.5结果与讨论 | 第50-61页 |
3.5.1PIP-PA与PIP-PA-Co2+的红外谱图分析 | 第50-51页 |
3.5.2PIP-PA的核磁表征 | 第51-52页 |
3.5.3PIP-PA与PIP-PA-Co2+的DSC表征 | 第52-53页 |
3.5.4PIP-PA的TGA表征分析 | 第53-55页 |
3.5.5PIP-PA-Co2+的溶剂变色性能表征 | 第55-58页 |
3.5.6PIP-PA的WXRD表征 | 第58页 |
3.5.7PIP-PA与PIP-PA-Co2+的力学性能表征 | 第58-61页 |
3.6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四章基于呋喃-双马来酰亚胺体系的哌嗪基自修复交联聚酰胺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 第62-73页 |
4.1实验设计 | 第62页 |
4.2实验试剂及设备 | 第62-63页 |
4.2.1实验试剂 | 第62页 |
4.2.2实验设备 | 第62-63页 |
4.2.3测试设备 | 第63页 |
4.3制样及测试方法 | 第63-64页 |
4.3.1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表征 | 第63页 |
4.3.2核磁共振谱图(NMR)表征 | 第63页 |
4.3.3差示扫描量热分析表征(DSC) | 第63-64页 |
4.3.4溶胀性能测试 | 第64页 |
4.3.5自修复性能表征 | 第64页 |
4.4实验部分 | 第64-65页 |
4.4.1双马来酰亚胺的合成 | 第64页 |
4.4.2基于呋喃-双马来亚胺体系的哌嗪基自修复交联聚酰胺(PIP-SHPAs)的合成 | 第64-65页 |
4.4.3自修复样条的制备 | 第65页 |
4.5结果与讨论 | 第65-71页 |
4.5.1BMI的表征 | 第65-66页 |
4.5.1.1BMI的红外谱图 | 第65-66页 |
4.5.1.2BMI的核磁谱图 | 第66页 |
4.5.2PIP-SHPAs的红外图谱分析 | 第66-67页 |
4.5.3PIP-SHPAs的溶胀性能表征 | 第67-68页 |
4.5.4PIP-SHPAs的DSC表征 | 第68-69页 |
4.5.5PIP-SHPAs的自修复性能表征 | 第69-71页 |
4.6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五章结论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2-83页 |
作者及导师简介 | 第83-84页 |
附件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