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1页 |
1 导言 | 第11-21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11-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4-16页 |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6-18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思路和基本方法 | 第18-19页 |
·论文结构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9页 |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32页 |
·教育及其性质 | 第21-23页 |
·教育概念与分类 | 第21-22页 |
·教育具有社会公益属性 | 第22-23页 |
·教育投资 | 第23-27页 |
·教育投资的概念 | 第23-24页 |
·教育投资的性质 | 第24-25页 |
·教育投资的特点 | 第25页 |
·教育投资的来源 | 第25-27页 |
·财政教育投资 | 第27-32页 |
·财政教育投资在整个教育投资中的地位 | 第27页 |
·财政教育投资比例的确定 | 第27-29页 |
·财政教育投资的分配结构 | 第29页 |
·财政教育投资的配置方式 | 第29-30页 |
·财政教育投资的绩效评价 | 第30-32页 |
3 理论基础 | 第32-47页 |
·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 第32-35页 |
·马克思主义两种再生产理论 | 第32-34页 |
·教育的价值 | 第34-35页 |
·公共产品理论 | 第35-40页 |
·纯公共产品与混合产品 | 第35-37页 |
·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 第37-39页 |
·政府利用市场增加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 | 第39-40页 |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 | 第40-44页 |
·资本 | 第41-42页 |
·人力资本理论演进 | 第42-44页 |
·财政教育支出的相关理论 | 第44-47页 |
·公共财政理论 | 第44页 |
·"4E"原则 | 第44-45页 |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45页 |
·知识经济理论 | 第45-47页 |
4 财政教育投资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 第47-58页 |
·财政教育投资绩效评价指标设置原则和方法 | 第47-49页 |
·财政教育投资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第47-48页 |
·财政教育投资绩效评价指标的设计方法 | 第48-49页 |
·财政教育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第49-58页 |
·宏观绩效与微观绩效 | 第49-52页 |
·经济绩效与社会绩效 | 第52-54页 |
·短期绩效与长期绩效 | 第54-58页 |
5 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绩效评价及其存在问题 | 第58-92页 |
·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的简要回顾 | 第58-60页 |
·中央统一财政与分级管理 | 第58页 |
·地方负责分级管理 | 第58-59页 |
·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的现状 | 第59-60页 |
·我国财政教育投资现状的绩效评价 | 第60-84页 |
·财政教育投资的宏观绩效评价 | 第60-68页 |
·财政教育投资的微观绩效评价 | 第68-71页 |
·财政教育投资经济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71-74页 |
·财政教育投资社会绩效的实证分析 | 第74-78页 |
·短期绩效与人力资本形成 | 第78-81页 |
·长期绩效与促进社会进步 | 第81-82页 |
·财政教育投资绩效评价结论 | 第82-84页 |
·我国财政教育投资总量不足的成因分析 | 第84-92页 |
·政府财政未能有效引导全社会教育投资进入教育领域 | 第84-86页 |
·教育费附加政策作用显失 | 第86-87页 |
·财政教育投资存在使用效率损失 | 第87-89页 |
·对教育机构缺乏政策激励 | 第89-90页 |
·现行税收制度对教育投资的制约 | 第90-92页 |
6 国外财政教育投资的经验借鉴 | 第92-102页 |
·国外财政教育投资的比例 | 第92-100页 |
·财政教育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 第92-93页 |
·预算内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 第93-94页 |
·国外财政教育投资来源的特点 | 第94-95页 |
·财政教育投资的具体筹集方式 | 第95-96页 |
·财政责任不断增强 | 第96页 |
·国外财政教育投资的分配 | 第96-100页 |
·国外财政教育投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100-102页 |
·政府是基础教育主要投资者 | 第100-101页 |
·对高等教育,政府应主要作为引导者,引导社会力量投入 | 第101-102页 |
7 完善我国财政教育投资体系的设想 | 第102-112页 |
·正确认识财政教育投资的作用 | 第102-103页 |
·转变财政教育投资理念 | 第102页 |
·确立财政教育投资的经济价值取向 | 第102-103页 |
·财政教育投资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 第103页 |
·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发展规划 | 第103页 |
·提高中央财政教育投资能力 | 第103-104页 |
·提高财政教育投资的效用 | 第103-104页 |
·开征新的税种 | 第104页 |
·确保财政教育投资的重点领域和区域 | 第104页 |
·建立财政教育投资资金使用的绩效评价制度 | 第104页 |
·拓宽财政教育投资资金来源渠道 | 第104-105页 |
·发行专项教育公债 | 第104-105页 |
·发行教育彩票 | 第105页 |
·有效引导全社会非财政性资金投资教育 | 第105-106页 |
·调控全社会人力资本供需平衡 | 第105页 |
·对不同层级的教育投资采取有差别的调控手段 | 第105-106页 |
·调整现行的税收制度 | 第106页 |
·完善财政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 | 第106页 |
·创造良好的财政教育投资环境 | 第106-108页 |
·完善财政教育投资的相关法规 | 第106-107页 |
·建立教育人力资本产权制度 | 第107页 |
·培育教育成果转让市场 | 第107页 |
·创新财政教育投资机制 | 第107-108页 |
·其他举措 | 第108-112页 |
·建立义务教育标准学校制度 | 第108页 |
·建立均衡教育发展预警制度 | 第108-109页 |
·构筑公平竞争平台 | 第109页 |
·制定多元评价体制 | 第109-110页 |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民间资金进入教育领域 | 第110页 |
·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 第110-111页 |
·设立国家教师岗位 | 第111-112页 |
8. 结论 | 第112-114页 |
·主要结论 | 第112-113页 |
·不足之处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13-114页 |
参考文献 | 第114-122页 |
后记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