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O~2在工艺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脱氮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绪论 | 第11-30页 |
·引言 | 第11页 |
·主要脱氮方法及处在问题 | 第11-13页 |
·物理化学法 | 第11-13页 |
·生物法 | 第13页 |
·生物脱氮理论与工艺 | 第13-23页 |
·传统生物脱氮原理 | 第13-14页 |
·传统生物脱氮典型工艺 | 第14-18页 |
·传统生物脱氮存在问题 | 第18页 |
·新型生物脱氮理论与工艺 | 第18-23页 |
·处理对象的基本情况 | 第23-28页 |
·合成氨生产废水 | 第23-24页 |
·尿素生产废水 | 第24-25页 |
·甲醇生产废水 | 第25-26页 |
·甲胺与二甲基甲酰胺生产废水 | 第26页 |
·公用工程设施排水 | 第26-27页 |
·综合废水水质 | 第27-28页 |
·课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28-30页 |
·课题背景 | 第28页 |
·研究目的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 全程硝化反硝化方式运行脱氮试验 | 第30-49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3页 |
·试验装置与操作方法 | 第30-31页 |
·试验废水 | 第31页 |
·试验设备与材料 | 第31-32页 |
·接种污泥 | 第32页 |
·试验方法 | 第32页 |
·试验内容 | 第32-33页 |
·试验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33页 |
·试验装置的启动运行 | 第33-34页 |
·前20天出水水质变化 | 第34-36页 |
·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 第36-46页 |
·混合液回流比的影响研究 | 第36-38页 |
·溶解氧的影响研究 | 第38-41页 |
·温度的影响研究 | 第41-43页 |
·沿程ORP分布 | 第43-46页 |
·日常运行所遇问题及解决 | 第46-48页 |
·好氧池漂泥问题 | 第46-47页 |
·污泥膨胀问题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3 短程硝化反硝化方式运行脱氮试验 | 第49-64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9-53页 |
·试验装置与操作方法 | 第49-50页 |
·试验废水 | 第50页 |
·试验设备与材料 | 第50-51页 |
·接种污泥 | 第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52页 |
·试验内容 | 第52页 |
·分析项目及方法 | 第52-53页 |
·试验装置的启动运行 | 第53页 |
·污泥驯化 | 第53-55页 |
·稳定运行出水水质 | 第55-57页 |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7-62页 |
·温度 | 第57页 |
·pH | 第57页 |
·DO | 第57-59页 |
·沿程ORP分布 | 第59-62页 |
·污泥沉淀性能分析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两种运行方式对比分析 | 第64-77页 |
·处理效果比较 | 第64-66页 |
·出水氨氮比较 | 第64-65页 |
·出水CODcr比较 | 第65页 |
·出水总氮比较 | 第65-66页 |
·供气量比较 | 第66-67页 |
·理论需氧量比较 | 第66-67页 |
·实际供氧量比较 | 第67页 |
·反硝化过程消耗碳源量比较 | 第67-70页 |
·理论需碳源比较 | 第67-68页 |
·实际消耗碳源比较 | 第68页 |
·超额利用碳源分析 | 第68-70页 |
·沿程ORP比较 | 第70-72页 |
·加碱比较 | 第72页 |
·运行成本对比 | 第72-76页 |
·物耗对比 | 第72-73页 |
·能耗对比 | 第73-74页 |
·运行成本对比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7-78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78页 |
·研究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个人经历 | 第83页 |
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