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绪论 | 第11-21页 |
·本文的选题与研究说明 | 第11-13页 |
·灵寿城的考古发现与研究现状 | 第13-21页 |
·灵寿城的考古发现 | 第13-16页 |
·灵寿城的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2 灵寿城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及中山国建都灵寿的背景和原因 | 第21-31页 |
·灵寿城的地理位置 | 第21-22页 |
·灵寿城的自然环境 | 第22-25页 |
·中山国建都灵寿的背景和原因 | 第25-31页 |
·中山国建都灵寿的背景 | 第25-26页 |
·中山国建都灵寿的原因 | 第26-31页 |
3 灵寿城平面布局的历时演进过程与功能分区 | 第31-52页 |
·灵寿城平面布局的历时演进过程 | 第31-33页 |
·灵寿城的功能分区 | 第33-52页 |
·城墙与城门 | 第33-35页 |
·宫殿区与官署区 | 第35-36页 |
·手工业作坊区 | 第36-37页 |
·居住区 | 第37页 |
·商业活动区 | 第37-38页 |
·墓葬区 | 第38-50页 |
·祭祀区 | 第50-52页 |
4 灵寿城相关问题探讨 | 第52-72页 |
·灵寿城人口规模的推测 | 第52-55页 |
·灵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 | 第55-63页 |
·灵寿城自身的防御设施 | 第55-57页 |
·灵寿城外围的自然防御屏障 | 第57-60页 |
·灵寿城周边的人工防御设施 | 第60-63页 |
·灵寿城的建都思想 | 第63-68页 |
·选址思想 | 第63-65页 |
·规划思想 | 第65-68页 |
·灵寿城与郑韩故城、燕下都的考古学比较 | 第68-72页 |
·平面布局的比较 | 第68-70页 |
·双城形成模式的比较 | 第70-72页 |
5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资料 | 第74-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个人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