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资金、农业投资论文

资本下乡:互动与博弈--以重庆市潼南县Z村为例

内容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第一章 导论第10-16页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0页
 二、理论界研究状况分析第10-14页
  (一) 国外古典理论的研究状况第10-12页
  (二) 现阶段国内学者的研究第12-14页
 三、研究目标及研究方法第14页
  (一) 研究目标第14页
  (二) 研究方法第14页
 四、个案背景和村庄基本情况第14-16页
  (一) 个案背景第14-15页
  (二) 村庄基本概况第15-16页
第二章 “入场”:农地和资本的联姻第16-25页
 一、资本的选择第16-19页
  (一) 合适的土地第16-17页
  (二) 交通和基础设施第17-18页
  (三) 水源和灌溉系统第18页
  (四) 环境和市场第18-19页
 二、农民的心态第19-22页
  (一) 抗拒第19-20页
  (二) 接受第20-21页
  (三) 欢迎第21-22页
 三、最终的协议第22-25页
  (一) 六百斤谷子第22-23页
  (二) 农民的权利第23-24页
  (三) 企业的义务第24-25页
第三章 “演出”:共同利益下的博弈第25-34页
 一、“蜜月期”:最初的美好第25-27页
  (一) 租地带来的收益第25页
  (二) 农民的“主人翁”意识第25-26页
  (三) 潜在的矛盾:一场大水引发的连锁反应第26-27页
 二、“三年之痒”:农民的不满第27-29页
  (一) 地租的拖欠第27页
  (二) “不合理”的限制和规定第27-28页
  (三) 不断增高的付出收益比第28-29页
 三、“水土不服”:公司的无奈第29-32页
  (一) 沟通难题第29-30页
  (二) 权责失衡第30-31页
  (三) 经营困境第31-32页
 四、“路在何方”:困境下的合作第32-34页
  (一) 最好的选择第32-33页
  (二) 最坏的打算第33页
  (三) 最后的出路第33-34页
第四章 “幕后”:资本下乡背后的利益逻辑和乡土变迁第34-43页
 一、成本与理性:租地逻辑和理性的扩张第34-35页
  (一) 租地的“卡尔多—希克斯改进”第34页
  (二) 租地的机会成本第34-35页
  (三) 理性的扩张第35页
 二、传统与现代:变化中的乡村社会观念第35-38页
  (一) 朴素的业主思想第35-36页
  (二) 养老观的转变和劳动情结第36页
  (三) 渐弱的村庄共同体概念第36-38页
 三、个体与规模:转变中的村庄经济模式第38-39页
  (一) 小农种植的黄昏第38-39页
  (二) 规模经济效益第39页
  (三) 示范效应第39页
 四、强化与疏离:变迁中的村庄社会关系第39-43页
  (一) 逐渐强化的“村庄权威”第39-40页
  (二) 若即若离的“村、民关系”第40页
  (三) 农、资矛盾究竟有多深第40-43页
第五章 结论以及相关问题的思考第43-49页
 一、雇佣劳动力问题第43-45页
 二、租期长短问题第45-46页
 三、增收还是致富的问题第46页
 四、农民身份界定问题第46-47页
 五、社会保障和公共品供给问题第47-49页
参考文献第49-51页
致谢第51-52页

论文共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池州市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可持续性评价分析
下一篇:武汉城市圈农业低碳发展分析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