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物资经济论文--物资经济理论论文

物流联盟协同机制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4页
第1章 导论第14-35页
   ·问题的提出第14-19页
     ·物流协同的重要性第14-15页
     ·中国物流发展进程中的困境第15-18页
     ·问题的提出第18-19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9-30页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第19-29页
     ·简要评述第29-30页
   ·物流联盟相关概念界定第30-31页
   ·研究对象、思路和方法第31-33页
     ·研究对象第31-32页
     ·研究思路第32-33页
     ·研究方法第33页
   ·整体研究框架第33-35页
第2章 基于协同学的物流联盟协同分析第35-55页
   ·物流联盟协同概述第35-37页
     ·引入协同论的理由第35-36页
     ·协同学理论主要观点第36-37页
     ·物流联盟的协同特征第37页
   ·物流联盟的序参量第37-41页
     ·物流联盟的特点及分类第37-39页
     ·物流联盟序参量特性第39-41页
   ·物流联盟的自组织第41-46页
     ·自组织概念第41页
     ·自组织特征第41-42页
     ·物流联盟的自组织性质第42-46页
   ·物流联盟协同条件第46-48页
     ·物流联盟协同的必要条件第47页
     ·物流联盟协同的充分条件第47-48页
     ·物流联盟的稳定条件第48页
   ·物流联盟协同机制模型第48-55页
     ·构建物流联盟协同机制模型的必要性第48-50页
     ·构建物流联盟协同机制模型的思路第50-52页
     ·物流联盟协同机制模型第52-55页
第3章 物流联盟协同形成机制第55-67页
   ·物流联盟形成动因分析第55-57页
     ·物流联盟协同增效模型第55-56页
     ·关于模型的说明第56-57页
   ·化敌为友追求规模效益第57-60页
     ·形成具有竞争力的规模第57-59页
     ·在新市场领域中取得核心地位第59-60页
   ·综合利用资源创造新商机第60-62页
     ·进入新的物流市场第60-61页
     ·创造新的市场商机第61-62页
   ·学习内化提高竞争能力第62-65页
     ·弥补技能差距第63-64页
     ·增强差异化能力第64-65页
   ·宝供缔结物流联盟的动因分析第65-67页
第4章 物流联盟协同实现机制第67-90页
   ·物流联盟需求评估第67-71页
     ·物流联盟需求动机第67-69页
     ·价值链不同阶段的合作需求第69-70页
     ·行业和市场条件分析第70-71页
   ·物流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第71-80页
     ·候选企业的战略意图第72-73页
     ·候选者的合作经验第73页
     ·所采取的竞合形式第73-74页
     ·潜在合作伙伴业绩第74-75页
     ·合作伙伴选择的DEA方法第75-80页
   ·物流联盟治理结构第80-83页
     ·化敌为友型联盟治理结构第80-81页
     ·综合利用型联盟治理结构第81-82页
     ·学习内化型联盟治理结构第82-83页
   ·物流联盟控制与评价第83-86页
     ·联盟控制框架第83-84页
     ·联盟控制力第84页
     ·调整控制程度第84-85页
     ·联盟控制焦点第85页
     ·联盟控制机制第85-86页
   ·物流联盟适时调整第86-90页
     ·战略审视第86-87页
     ·行为审查第87页
     ·管理结构第87-88页
     ·循环学习过程第88-90页
第5章 物流联盟协同约束机制(Ⅰ):成员差异分析第90-103页
   ·联盟成员的战略差异第90-93页
     ·市场地位差距影响战略利益追求第90-91页
     ·联盟成员的战略贡献差异第91-92页
     ·联盟成员的战略理解差异第92-93页
   ·联盟成员文化差异第93-96页
     ·不同的决策方式第93-94页
     ·日常工作程序差异第94-95页
     ·对合作伙伴文化评价差距第95-96页
   ·联盟成员技能差异第96-98页
     ·合作伙伴技能理解差距第96-97页
     ·合作伙伴技能形成基础差距第97-98页
     ·合作伙伴技能的适用性差距第98页
   ·联盟成员信息差异第98-101页
     ·与道德风险相关的信息不对称第99页
     ·与技术本身相关的信息不对称第99-100页
     ·联盟机制灵活性与信息不对称第100-101页
   ·联盟成员收益时间差异第101-103页
     ·联盟收益时间理解差异第101-102页
     ·联盟收益时间选择差异第102页
     ·联盟设计与时间差距第102-103页
第6章 物流联盟协同约束机制(Ⅱ):组织边界分析第103-123页
   ·物流联盟边界概念第103-106页
     ·组织边界的类型第103-104页
     ·物流边界与整合模型第104-105页
     ·物流联盟边界相关的效率分析第105-106页
   ·穿越组织内部垂直边界第106-109页
     ·组织内部垂直边界维度第106-107页
     ·组织内部垂直边界的不良症状第107-108页
     ·放松组织内部垂直边界第108-109页
   ·穿越组织内部水平边界第109-113页
     ·构成水平边界的职能组合类型第109-110页
     ·水平边界导致的机能失调第110-112页
     ·穿越组织水平边界的策略第112-113页
   ·穿越组织外部边界第113-117页
     ·组织外部边界的类型第113-114页
     ·组织间无边界面对的障碍第114-115页
     ·穿越组织间边界的步骤第115-117页
   ·穿越联盟地理边界第117-123页
     ·地理边界的形成第117-118页
     ·穿越地理边界的主要挑战第118-121页
     ·穿越地理边界的行动策略第121-123页
第7章 物流联盟协同绩效评价第123-139页
   ·物流联盟协同绩效评价总体框架第123-127页
     ·物流联盟协同绩效评价原则第123-124页
     ·物流联盟协同绩效评价模型第124-125页
     ·物流联盟协同绩效评价流程第125-127页
     ·物流联盟协同绩效评价体系第127页
   ·物流联盟协同绩效评价方法第127-134页
     ·平衡计分卡(BSC)第128-130页
     ·标杆法(Benchmarking)第130-131页
     ·平衡计分卡与标杆法结合第131-132页
     ·模糊评价法优化合作伙伴第132-134页
   ·物流联盟协同绩效评价准则层指标体系构建第134-136页
     ·成本管理第135页
     ·客户服务第135页
     ·物流质量第135页
     ·生产效率第135-136页
     ·资产管理第136页
   ·物流联盟协同绩效评价运作子系统指标体系构建第136-139页
     ·订单处理第136-137页
     ·商品库存第137页
     ·货物运输第137页
     ·仓储管理第137-138页
     ·设施网络第138-139页
第8章 物流联盟协同机制实证分析第139-153页
   ·研究方案设计第139-140页
     ·研究目的第139页
     ·研究对象第139页
     ·问卷设计第139页
     ·问卷发放与回收第139-140页
   ·协同形成机制实证分析第140-141页
   ·协同实现机制实证分析第141-144页
     ·描述性统计第141-142页
     ·因子分析第142-144页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144页
   ·协同约束机制与协同效应关系实证分析第144-149页
     ·描述性统计第144-147页
     ·因子分析第147-149页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149页
   ·协同绩效实证分析第149-153页
     ·描述性统计第149-150页
     ·因子分析第150-151页
     ·信度与效度检验第151页
     ·协同约束机制与整体协同度及物流绩效相关性模型第151-153页
第9章 结论与展望第153-156页
   ·主要结论第153-154页
   ·主要创新点第154-155页
   ·研究展望第155-156页
参考文献第156-167页
附录Ⅰ 合作伙伴综合评价表第167-168页
附录Ⅱ 物流联盟协同机制调查问卷第168-172页
致谢第172-173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173页

论文共1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面向工程项目的技术创新网络研究
下一篇:基于期权博弈的通信企业3G投资策略研究